健康跟著走
  • 找診所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找資訊
    • 2021-01-26 每日頭條
    • 2021-01-25 每日頭條
    • 2021-01-24 每日頭條
    • 2021-01-23 每日頭條
    • 2021-01-22 每日頭條
    • 2021-01-21 每日頭條
    • 2021-01-20 每日頭條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   新聞
  • 投稿作者
  • 水蘭

全世界死亡率母親 文章 參考資訊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photos放大顯示

「醫師,請你幫幫忙,讓我轉到第二分部吧。」大腹便便的婦女跪倒在地,眼淚撲簌簌地滾下。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1818/7/1~1865/8/13)醫師無奈地看著淚光中透著恐懼的孕婦。

塞麥爾維斯任職於維也納綜合醫院產科第一分部,他非常了解孕婦的恐懼,因為在產科第一分部孕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每五個孕婦進來生產,就會有一個回不了家,與剛出生的小娃兒天人永隔。甚至有婦女寧願在街上產子,也不要進產科第一分部。當時婦女心目中較理想的生產場所,是被分配到孕婦死亡率較低的產科第二分部。

當時是1846年,塞麥爾維斯醫師28歲。他從小在匈牙利長大,大學時代來到維也納求學,當時的匈牙利人被視為奧匈帝國的次等公民,所以他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在醫學系畢業之後,塞麥爾維斯本來打算爭取自己最喜愛的病理解剖學職位,但這是當時最搶手的科別,當然輪不到他這個外地人,最後他只能進入乏人問津的產科執業。不過,正因為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所以塞麥爾維斯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帶領實習醫學生查房、了解病情、再與頂頭上司克萊恩(Klein)教授報告。他所任職的產科第一分部,只訓練男性醫科學生。

極高的孕婦死亡率

在今天,懷孕生產是件喜事,不過在當時極高的孕婦死亡率是塞麥爾維斯醫師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婦女還真是死得不明不白,她們明明都是健健康康地走進醫院,也生下了健康的嬰兒,但卻在生產後的幾個小時,開始出現心跳加速、高燒不斷、有的人肚子腫脹、有人胡說囈語並從陰道流出帶有腐臭氣味的液體,在短短幾天內就會導致死亡。當時,這樣的疾病被稱為「產褥熱」。

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一般而言,產婦於醫院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的醫院還曾達到100%,一整年下來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

為什麼健康的產婦進入醫院生產之後會迅速惡化並死去,在當時是難解的謎題。各種學說、各種臆測,都曾有人提過,有人認為是瘴氣,有人認為是空間太擁擠,有人認為是因為孕婦沒有及時排出惡露。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被男性醫師接生,使得孕婦們覺得過於羞愧而死亡。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宿命。

時間一久,醫師們開始習以為常,認為這種孕婦的高死亡率就是「常態」。

尋找產褥熱的病因

塞麥爾維斯醫師卻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他每日早起,先至解剖室研究因產褥熱死亡婦女的表現,下班後也孜孜不倦地研究期刊論文。在他眼中,那些死亡不是統計數據,而是一個個無法親手扶養孩子長大的母親們,他急著想要突破產褥熱的困境。首先,他發現嬰兒身上的病變竟與死亡母親的病變很相似,也就是說,媽媽和小孩是因為同一種疾病死亡。原來,「產褥熱」並非「產婦限定」的疾病。

塞麥爾維斯醫師努力想找出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在分娩接生時,究竟有什麼差異?

剛開始,他發現兩個分部的產婦在生產時所用的姿勢不同,第一分部採仰臥生產,第二分部採側臥生產,因此塞麥爾維斯醫師要求醫學生在替婦女接生時,改為側臥生產。但是姿勢改變之後,產婦死亡率依舊居高不下。

某次度假完回到醫院,塞麥爾維斯醫師驚訝地發現,他的好朋友竟然暴斃了。傳聞說身為解剖專家的朋友,於解剖屍體時被手術刀戳到,在傷口惡化之後,旋即死亡。塞麥爾維斯醫師讀著朋友的驗屍報告,愈看愈覺得報告上出現的字眼非常熟悉,這根本就是他每天在死亡孕婦身上看到的表現啊!

塞麥爾維斯醫師推測,屍體中應該藏著某種「死屍微粒」,這種「死屍微粒」從手術刀造成的傷口進入他朋友的體內後,造成死亡;另外,醫師在做完大體解剖後,手上也帶著「死屍微粒」。當醫生的手替婦女接生或進行產後檢查,「死屍微粒」就會進入孕婦的身體,造成產褥熱和婦女的死亡。

塞麥爾維斯醫師又想到,只有第一分部的男性醫科生才會進行解剖,他們每天早上替孕婦接生之前的例行工作,就是接觸屍體和研究病理解剖;而第二分部的女性助產士並不需要進行大體解剖,也就不會接觸到「死屍微粒」。所以,賓果,產褥熱的謎題似乎就要破解了!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photos放大顯示

「醫師,請你幫幫忙,讓我轉到第二分部吧。」大腹便便的婦女跪倒在地,眼淚撲簌簌地滾下。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1818/7/1~1865/8/13)醫師無奈地看著淚光中透著恐懼的孕婦。

塞麥爾維斯任職於維也納綜合醫院產科第一分部,他非常了解孕婦的恐懼,因為在產科第一分部孕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每五個孕婦進來生產,就會有一個回不了家,與剛出生的小娃兒天人永隔。甚至有婦女寧願在街上產子,也不要進產科第一分部。當時婦女心目中較理想的生產場所,是被分配到孕婦死亡率較低的產科第二分部。

當時是1846年,塞麥爾維斯醫師28歲。他從小在匈牙利長大,大學時代來到維也納求學,當時的匈牙利人被視為奧匈帝國的次等公民,所以他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在醫學系畢業之後,塞麥爾維斯本來打算爭取自己最喜愛的病理解剖學職位,但這是當時最搶手的科別,當然輪不到他這個外地人,最後他只能進入乏人問津的產科執業。不過,正因為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所以塞麥爾維斯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帶領實習醫學生查房、了解病情、再與頂頭上司克萊恩(Klein)教授報告。他所任職的產科第一分部,只訓練男性醫科學生。

極高的孕婦死亡率

在今天,懷孕生產是件喜事,不過在當時極高的孕婦死亡率是塞麥爾維斯醫師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婦女還真是死得不明不白,她們明明都是健健康康地走進醫院,也生下了健康的嬰兒,但卻在生產後的幾個小時,開始出現心跳加速、高燒不斷、有的人肚子腫脹、有人胡說囈語並從陰道流出帶有腐臭氣味的液體,在短短幾天內就會導致死亡。當時,這樣的疾病被稱為「產褥熱」。

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一般而言,產婦於醫院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的醫院還曾達到100%,一整年下來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

為什麼健康的產婦進入醫院生產之後會迅速惡化並死去,在當時是難解的謎題。各種學說、各種臆測,都曾有人提過,有人認為是瘴氣,有人認為是空間太擁擠,有人認為是因為孕婦沒有及時排出惡露。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被男性醫師接生,使得孕婦們覺得過於羞愧而死亡。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宿命。

時間一久,醫師們開始習以為常,認為這種孕婦的高死亡率就是「常態」。

尋找產褥熱的病因

塞麥爾維斯醫師卻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他每日早起,先至解剖室研究因產褥熱死亡婦女的表現,下班後也孜孜不倦地研究期刊論文。在他眼中,那些死亡不是統計數據,而是一個個無法親手扶養孩子長大的母親們,他急著想要突破產褥熱的困境。首先,他發現嬰兒身上的病變竟與死亡母親的病變很相似,也就是說,媽媽和小孩是因為同一種疾病死亡。原來,「產褥熱」並非「產婦限定」的疾病。

塞麥爾維斯醫師努力想找出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在分娩接生時,究竟有什麼差異?

剛開始,他發現兩個分部的產婦在生產時所用的姿勢不同,第一分部採仰臥生產,第二分部採側臥生產,因此塞麥爾維斯醫師要求醫學生在替婦女接生時,改為側臥生產。但是姿勢改變之後,產婦死亡率依舊居高不下。

某次度假完回到醫院,塞麥爾維斯醫師驚訝地發現,他的好朋友竟然暴斃了。傳聞說身為解剖專家的朋友,於解剖屍體時被手術刀戳到,在傷口惡化之後,旋即死亡。塞麥爾維斯醫師讀著朋友的驗屍報告,愈看愈覺得報告上出現的字眼非常熟悉,這根本就是他每天在死亡孕婦身上看到的表現啊!

塞麥爾維斯醫師推測,屍體中應該藏著某種「死屍微粒」,這種「死屍微粒」從手術刀造成的傷口進入他朋友的體內後,造成死亡;另外,醫師在做完大體解剖後,手上也帶著「死屍微粒」。當醫生的手替婦女接生或進行產後檢查,「死屍微粒」就會進入孕婦的身體,造成產褥熱和婦女的死亡。

塞麥爾維斯醫師又想到,只有第一分部的男性醫科生才會進行解剖,他們每天早上替孕婦接生之前的例行工作,就是接觸屍體和研究病理解剖;而第二分部的女性助產士並不需要進行大體解剖,也就不會接觸到「死屍微粒」。所以,賓果,產褥熱的謎題似乎就要破解了!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photos放大顯示

「醫師,請你幫幫忙,讓我轉到第二分部吧。」大腹便便的婦女跪倒在地,眼淚撲簌簌地滾下。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1818/7/1~1865/8/13)醫師無奈地看著淚光中透著恐懼的孕婦。

塞麥爾維斯任職於維也納綜合醫院產科第一分部,他非常了解孕婦的恐懼,因為在產科第一分部孕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每五個孕婦進來生產,就會有一個回不了家,與剛出生的小娃兒天人永隔。甚至有婦女寧願在街上產子,也不要進產科第一分部。當時婦女心目中較理想的生產場所,是被分配到孕婦死亡率較低的產科第二分部。

當時是1846年,塞麥爾維斯醫師28歲。他從小在匈牙利長大,大學時代來到維也納求學,當時的匈牙利人被視為奧匈帝國的次等公民,所以他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在醫學系畢業之後,塞麥爾維斯本來打算爭取自己最喜愛的病理解剖學職位,但這是當時最搶手的科別,當然輪不到他這個外地人,最後他只能進入乏人問津的產科執業。不過,正因為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所以塞麥爾維斯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帶領實習醫學生查房、了解病情、再與頂頭上司克萊恩(Klein)教授報告。他所任職的產科第一分部,只訓練男性醫科學生。

極高的孕婦死亡率

在今天,懷孕生產是件喜事,不過在當時極高的孕婦死亡率是塞麥爾維斯醫師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婦女還真是死得不明不白,她們明明都是健健康康地走進醫院,也生下了健康的嬰兒,但卻在生產後的幾個小時,開始出現心跳加速、高燒不斷、有的人肚子腫脹、有人胡說囈語並從陰道流出帶有腐臭氣味的液體,在短短幾天內就會導致死亡。當時,這樣的疾病被稱為「產褥熱」。

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一般而言,產婦於醫院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的醫院還曾達到100%,一整年下來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

為什麼健康的產婦進入醫院生產之後會迅速惡化並死去,在當時是難解的謎題。各種學說、各種臆測,都曾有人提過,有人認為是瘴氣,有人認為是空間太擁擠,有人認為是因為孕婦沒有及時排出惡露。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被男性醫師接生,使得孕婦們覺得過於羞愧而死亡。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宿命。

時間一久,醫師們開始習以為常,認為這種孕婦的高死亡率就是「常態」。

尋找產褥熱的病因

塞麥爾維斯醫師卻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他每日早起,先至解剖室研究因產褥熱死亡婦女的表現,下班後也孜孜不倦地研究期刊論文。在他眼中,那些死亡不是統計數據,而是一個個無法親手扶養孩子長大的母親們,他急著想要突破產褥熱的困境。首先,他發現嬰兒身上的病變竟與死亡母親的病變很相似,也就是說,媽媽和小孩是因為同一種疾病死亡。原來,「產褥熱」並非「產婦限定」的疾病。

塞麥爾維斯醫師努力想找出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在分娩接生時,究竟有什麼差異?

剛開始,他發現兩個分部的產婦在生產時所用的姿勢不同,第一分部採仰臥生產,第二分部採側臥生產,因此塞麥爾維斯醫師要求醫學生在替婦女接生時,改為側臥生產。但是姿勢改變之後,產婦死亡率依舊居高不下。

某次度假完回到醫院,塞麥爾維斯醫師驚訝地發現,他的好朋友竟然暴斃了。傳聞說身為解剖專家的朋友,於解剖屍體時被手術刀戳到,在傷口惡化之後,旋即死亡。塞麥爾維斯醫師讀著朋友的驗屍報告,愈看愈覺得報告上出現的字眼非常熟悉,這根本就是他每天在死亡孕婦身上看到的表現啊!

塞麥爾維斯醫師推測,屍體中應該藏著某種「死屍微粒」,這種「死屍微粒」從手術刀造成的傷口進入他朋友的體內後,造成死亡;另外,醫師在做完大體解剖後,手上也帶著「死屍微粒」。當醫生的手替婦女接生或進行產後檢查,「死屍微粒」就會進入孕婦的身體,造成產褥熱和婦女的死亡。

塞麥爾維斯醫師又想到,只有第一分部的男性醫科生才會進行解剖,他們每天早上替孕婦接生之前的例行工作,就是接觸屍體和研究病理解剖;而第二分部的女性助產士並不需要進行大體解剖,也就不會接觸到「死屍微粒」。所以,賓果,產褥熱的謎題似乎就要破解了!

#1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塞麥爾維斯任職於維也納綜合醫院產科第一分部,他非常了解孕婦的恐懼,因為在產科第一分部孕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每五個孕婦進來 ...
#2 【母親節專題】世界母親處境報告出爐
總而言之,《世界母親處境報告》為176國媽媽的處境排名,其中最適合當媽媽的十個國家,分別是:. 05130102 ... 那全世界的獨強:美國是第幾名呢? ... 那醫療發達的美國怎麼會「奪得」工業化國家中首日死亡率全球最高的頭銜呢?
#3 該國的婦女死亡率全世界最高,孩子的出生往往代表著母親的死亡
這裡的孕婦和兒童的死亡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由於醫療設施很差,這裡基本上每8個孕婦就有1個死在生孩子的過程里。很難想像,在如今的21世紀 ...
#4 該國的婦女死亡率全世界最高,孩子的出生往往代表母親的死亡
成為一位母親似乎對於一名女性來說是件最幸福的事了,然而整個生孩子過程卻又是十分危險的,索性現在的醫療技術發達,大大降低了風險。
#5 這個國家婦女死亡率全球最高,孩子出生往往代表著母親死亡
在以前,生孩子是件很危險的事,所幸現在醫療技術發達,大大降低了生孩子的風險。但全球仍有一個地方,孕婦的死亡率特別高。這個國家就是非洲 ...
#6 這個國家孕婦死亡率世界最高,孩子的出生就是母親最擔心的事
這個國家孕婦死亡率世界最高,孩子的出生就是母親最擔心的事 ... 而在非洲國家每年約有25萬孕產婦死於懷孕或生產,占全世界孕產婦死亡總數 ...
#7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醫師,請你幫幫忙,讓我轉到第二分部吧。」大腹便便的婦女跪倒在地,眼淚撲簌簌地滾下。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1818/7/1~1865/8/13) ...
#8 《世界母親處境報告》:芬蘭孕婦生產死亡率最低兒童環境最好
那全世界的獨強:美國是第幾名呢? 美國的分數被其中一個項目嚴重拉低:新生兒致死率。在美國,每年有11,300 個新生兒在出生24 小時內死亡,首 ...
#9 世界上婦女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專家:孩子的出生代表母親的死亡
相信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是母親最開心看到的事情,但是要知道在生孩子的 ... 世界上婦女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專家:孩子的出生代表母親的死亡 ... 該國的婦女死亡率全世界最高,孩子的出生往往代表母親的死亡 · 在這裡, ...


睡覺流汗ptt產後一週飲食產後發冷坐月子發燒坐月子喉嚨痛產後發燒護理措施寶寶發燒無其他症狀產後白血球過高產後常見問題自然產後飲食

創新綁血管!主動脈剝離死亡率下降 死亡率
10 年前

創新綁血管!主動脈剝離死亡率下降

  半年前美國「終極外交官」郝爾布魯克在會見國務卿希拉蕊時因劇烈胸痛,當場倒下,緊急送醫,搶救兩天,終告不治。原來郝...

確保母親在外哺育母乳權益 國健局加速立法保障 母親
11 年前

確保母親在外哺育母乳權益國健局加速立法保障

  台鐵台中火車站發生母親在哺乳室擠乳時,男性管理人員闖入一事。為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相當重視,局長邱淑媞表示,將加...

調查顯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上升6.8% 死亡率
12 年前

調查顯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上升6.8%

  青少年心事誰人知!調查顯示,國人平均自殺率減少一成,但10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卻上升6.8%,青少年們的懵懂複雜的...

高三那年母親驟逝,一夜之間她從大姐變成媽媽...照顧弟妹半輩子,她說:我從不認為那叫犧牲 母親
2 年前

高三那年母親驟逝,一夜之間她從大姐變成媽媽...照顧弟妹半輩子,她說:我從不認...

人生的蛻變往往需要觸媒。對秀緹和惠珠而言,那個媒介就是製作自己的生命故事書。指導老師孫華瑛說:「過程裡的學習和看見,...

喝咖啡降低死亡率?營養師:這3招就對了 死亡率
5 年前

喝咖啡降低死亡率?營養師:這3招就對了

咖啡是很多人每天的必需品,但是喝咖啡到底好不好?國外研究顯示,每天喝3到5杯咖啡可以降低死亡率,還能減少罹患糖尿病、心...

「父母計劃中永遠有小孩,小孩計劃卻沒有父母...」兒子閃婚後,一位母親的感慨 母親
1 年前

「父母計劃中永遠有小孩,小孩計劃卻沒有父母...」兒子閃婚後,一位母親的感慨

photos放大顯示有一次一群熟齡媽媽聚在一起聊天,聊到自己兒子與她之間的互動,每個故事都很經典但揪心,結論就是兒子怎麼都...

「不是感冒而已嗎?怎麼插管了...」一位母親的心痛回憶:那天起,孩子再也沒機會叫媽媽 母親
1 年前

「不是感冒而已嗎?怎麼插管了...」一位母親的心痛回憶:那天起,孩子再也沒機會...

photos放大顯示圖片非當事人小兒科醫師在病房護理站看到我,匆忙中交代著工作。「下個星期,會有一個孩子轉院到我們家,到時...

美研究:老年人肌肉量愈多愈長壽 死亡率
7 年前

美研究:老年人肌肉量愈多愈長壽

   大家都知道,身上的肥肉過多除了美觀的問題外,還可能會因為肥胖而引起心血管疾病,提高自然死亡率。但是,你可能不知...

堅持離職在家帶小孩卻換來老公上網視訊性愛...她做好母親的角色,卻忘了繼續當一個女人 母親
5 年前

堅持離職在家帶小孩卻換來老公上網視訊性愛...她做好母親的角色,卻忘了繼續當一...

photos放大顯示那個女人走進事務所時,手上牽了個大概5、6歲大的小女孩,胸前還背了個幾個月大的嬰孩。「請坐,今天想諮詢哪...

陪伴失智母親,她會知道嗎?龍應台:就算母親不認得,我也要給她陪伴和溫暖 母親
3 年前

陪伴失智母親,她會知道嗎?龍應台:就算母親不認得,我也要給她陪伴和溫暖

photos放大顯示「她給了我所有的一切,如今我唯一能給的,只剩下陪伴。」離開40年首次回媽媽身邊定居去年8月,作家龍應台決...

做10分鐘=跑10公里!全世界第一有效的瘦身操,讓脂肪一口氣加速燃燒 全世界
4 年前

做10分鐘=跑10公里!全世界第一有效的瘦身操,讓脂肪一口氣加速燃燒

photos放大顯示為了培養「能跑步的腳」,讓脂肪一口氣加速燃燒這裡介紹的訓練方法是最適合「全世界第一有效的跑步瘦身法」的...

常久坐 15年內死亡率高40% 死亡率
4 年前

常久坐 15年內死亡率高40%

photos放大顯示(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打造更強健的頭腦,沒有比運動更好的途徑,只可惜,運動的各種好處可能會...


全台健保診所查詢

最新文章

請政治家拿出良心,不要亂喊封城!面對台灣下個挑戰「返鄉過年」,姜冠宇醫師:「2件事」減少感染風險
請政治家拿出良心,不要亂喊封城!面對台灣下個挑戰「返鄉過年」,姜冠宇醫師:「2件事」減少感染風險
桃園疫情升溫》匡列5千人隔離,雙北市民也在列!哪些人要居家隔離?桃園醫院「陪病、探病」新規定?懶人包一次看
桃園疫情升溫》匡列5千人隔離,雙北市民也在列!哪些人要居家隔離?桃園醫院「陪病、探病」新規定?懶人包一次看
桃園醫護準備好共赴國難!台大醫施景中揭:政府祭出的「部桃專案」是什麼?
桃園醫護準備好共赴國難!台大醫施景中揭:政府祭出的「部桃專案」是什麼?
台產「神單」夯》防疫保單「什麼情況」不一定會理賠?還有哪些保單可以買?懶人包一次看
台產「神單」夯》防疫保單「什麼情況」不一定會理賠?還有哪些保單可以買?懶人包一次看
補氣過好年,六福年菜養生入手! 贊助
補氣過好年,六福年菜養生入手! 贊助
「葉黃素」要選游離型還是酯化型?怎麼挑?營養師教你從種類與吸收率看懂!
「葉黃素」要選游離型還是酯化型?怎麼挑?營養師教你從種類與吸收率看懂!
爆米花跟油脂竟然都在列!台大醫師點名:「5種由黑翻紅的食物」其實超營養
爆米花跟油脂竟然都在列!台大醫師點名:「5種由黑翻紅的食物」其實超營養
2021牛年開運全攻略》大掃除有眉角,這「3天」才有效袪穢!專家教你:「接天心開運法」好運直接旺到2022
2021牛年開運全攻略》大掃除有眉角,這「3天」才有效袪穢!專家教你:「接天心開運法」好運直接旺到2022
「大人的友情」就是但求各自安好,夏韻芬的中年體悟:步入中年,最難熬的就是友情變調
「大人的友情」就是但求各自安好,夏韻芬的中年體悟:步入中年,最難熬的就是友情變調
陳時中疾呼不要去「唐吉訶德」,民眾仍搶排隊!台灣人解「日本相思癮」,都在爆買什麼商品?
陳時中疾呼不要去「唐吉訶德」,民眾仍搶排隊!台灣人解「日本相思癮」,都在爆買什麼商品?

健康影音

健康跟著走
© 2020 健康跟著走.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