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跟著走
  • 找診所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找資訊
    • 2022-07-03 每日頭條
    • 2022-07-02 每日頭條
    • 2022-07-01 每日頭條
    • 2022-06-30 每日頭條
    • 2022-06-29 每日頭條
    • 2022-06-28 每日頭條
    • 2022-06-27 每日頭條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   新聞
  • 投稿作者
  • 聽風

早餐溫差早晚 文章 參考資訊

大陸冷氣團一波波,冷熱急劇交替,全台急診室大爆滿,猝死個案頻傳,其中又以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最危急。欲減低猝死機率,外出、辦公、入睡時該如何做好保暖措施?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photos放大顯示

猝死的患者,大多數是到院前心跳停止(簡稱OHCA),患者在送到醫院之前,已喪失意識,量不到心跳及血壓等生命跡象。

天冷會讓猝死人數特別多?根據中央氣象局的定義,當平地的日最低溫,在攝氏十四度以下,即符合「大陸冷氣團」來襲的寒冷氣候。

而依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士豪及住院醫師吳人傑在二○一三年二月一日到二○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針對該院急診室來診病患(不包含外傷致死)所做的統計,這段期間,日最低溫低於攝氏十四度有四十五天,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有二十二位,相當於每兩天,就約有一位患者,到院前心跳停止。而氣溫高於攝氏十四度有三百二十天,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有八十九位,相當於每四天,會有約一位患者,到院前心跳停止。兩者在總來診病患比率的差距逾一.七倍,顯示天氣寒冷時,的確會增加猝死機率。

同時,在天冷時,掛急診的重症患者比率較高,尤其是有心血管、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編按:一種肺部慢性發炎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與吸菸、空氣污染有密切關係)患者,在氣候寒冷時,特別容易急性發作,應特別注意保暖。

本期由專精緊急醫療救護的王士豪醫師,告訴您「保暖防猝死」的關鍵之道。

中年族群外出注意每日兩大時段是猝死高峰

當血管因氣溫急速下降的刺激而痙攣、收縮時,可能會造成血壓上升或心律不整,甚至,動脈血管壁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在腦部引起腦中風,在心臟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嚴重時會猝死。

今年冬天因大陸冷氣團持續來襲,驟寒天數比往年多,因猝死送到急診室的患者,總數也有增加。

而需要外出工作的中年族群,要特別注意的是早上六點到十點,傍晚五點到八點是猝死的兩個高峰,在週間裡,則以星期一猝死發生機率最高。而天氣驟冷的前一、兩天,也是特別容易出狀況的時間點,更要留意身體的不適,別因公事忙碌而硬撐,應盡早就醫。

早上起床時,不要匆忙趕著外出上班,要讓從暖暖被窩出來的身體,有時間適應外界的冷空氣,最好能先吃個早餐補充能量,並在室內活動一下筋骨,做足保暖措施,再出門。

大陸冷氣團一波波,冷熱急劇交替,全台急診室大爆滿,猝死個案頻傳,其中又以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最危急。欲減低猝死機率,外出、辦公、入睡時該如何做好保暖措施?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photos放大顯示

猝死的患者,大多數是到院前心跳停止(簡稱OHCA),患者在送到醫院之前,已喪失意識,量不到心跳及血壓等生命跡象。

天冷會讓猝死人數特別多?根據中央氣象局的定義,當平地的日最低溫,在攝氏十四度以下,即符合「大陸冷氣團」來襲的寒冷氣候。

而依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士豪及住院醫師吳人傑在二○一三年二月一日到二○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針對該院急診室來診病患(不包含外傷致死)所做的統計,這段期間,日最低溫低於攝氏十四度有四十五天,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有二十二位,相當於每兩天,就約有一位患者,到院前心跳停止。而氣溫高於攝氏十四度有三百二十天,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有八十九位,相當於每四天,會有約一位患者,到院前心跳停止。兩者在總來診病患比率的差距逾一.七倍,顯示天氣寒冷時,的確會增加猝死機率。

同時,在天冷時,掛急診的重症患者比率較高,尤其是有心血管、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編按:一種肺部慢性發炎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與吸菸、空氣污染有密切關係)患者,在氣候寒冷時,特別容易急性發作,應特別注意保暖。

本期由專精緊急醫療救護的王士豪醫師,告訴您「保暖防猝死」的關鍵之道。

中年族群外出注意每日兩大時段是猝死高峰

當血管因氣溫急速下降的刺激而痙攣、收縮時,可能會造成血壓上升或心律不整,甚至,動脈血管壁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在腦部引起腦中風,在心臟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嚴重時會猝死。

今年冬天因大陸冷氣團持續來襲,驟寒天數比往年多,因猝死送到急診室的患者,總數也有增加。

而需要外出工作的中年族群,要特別注意的是早上六點到十點,傍晚五點到八點是猝死的兩個高峰,在週間裡,則以星期一猝死發生機率最高。而天氣驟冷的前一、兩天,也是特別容易出狀況的時間點,更要留意身體的不適,別因公事忙碌而硬撐,應盡早就醫。

早上起床時,不要匆忙趕著外出上班,要讓從暖暖被窩出來的身體,有時間適應外界的冷空氣,最好能先吃個早餐補充能量,並在室內活動一下筋骨,做足保暖措施,再出門。

大陸冷氣團一波波,冷熱急劇交替,全台急診室大爆滿,猝死個案頻傳,其中又以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最危急。欲減低猝死機率,外出、辦公、入睡時該如何做好保暖措施?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photos放大顯示

猝死的患者,大多數是到院前心跳停止(簡稱OHCA),患者在送到醫院之前,已喪失意識,量不到心跳及血壓等生命跡象。

天冷會讓猝死人數特別多?根據中央氣象局的定義,當平地的日最低溫,在攝氏十四度以下,即符合「大陸冷氣團」來襲的寒冷氣候。

而依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士豪及住院醫師吳人傑在二○一三年二月一日到二○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針對該院急診室來診病患(不包含外傷致死)所做的統計,這段期間,日最低溫低於攝氏十四度有四十五天,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有二十二位,相當於每兩天,就約有一位患者,到院前心跳停止。而氣溫高於攝氏十四度有三百二十天,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有八十九位,相當於每四天,會有約一位患者,到院前心跳停止。兩者在總來診病患比率的差距逾一.七倍,顯示天氣寒冷時,的確會增加猝死機率。

同時,在天冷時,掛急診的重症患者比率較高,尤其是有心血管、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編按:一種肺部慢性發炎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與吸菸、空氣污染有密切關係)患者,在氣候寒冷時,特別容易急性發作,應特別注意保暖。

本期由專精緊急醫療救護的王士豪醫師,告訴您「保暖防猝死」的關鍵之道。

中年族群外出注意每日兩大時段是猝死高峰

當血管因氣溫急速下降的刺激而痙攣、收縮時,可能會造成血壓上升或心律不整,甚至,動脈血管壁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在腦部引起腦中風,在心臟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嚴重時會猝死。

今年冬天因大陸冷氣團持續來襲,驟寒天數比往年多,因猝死送到急診室的患者,總數也有增加。

而需要外出工作的中年族群,要特別注意的是早上六點到十點,傍晚五點到八點是猝死的兩個高峰,在週間裡,則以星期一猝死發生機率最高。而天氣驟冷的前一、兩天,也是特別容易出狀況的時間點,更要留意身體的不適,別因公事忙碌而硬撐,應盡早就醫。

早上起床時,不要匆忙趕著外出上班,要讓從暖暖被窩出來的身體,有時間適應外界的冷空氣,最好能先吃個早餐補充能量,並在室內活動一下筋骨,做足保暖措施,再出門。

#1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 吃健康
大陸冷氣團一波波,冷熱急劇交替,全台急診室大爆滿,猝死個案頻傳,其中又以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最危急。欲減低猝死機率,外出、辦公、 ...
#2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猝死的患者,大多數是到院前心跳停止(簡稱OHCA),患者在送到醫院之前,已喪失意識,量不到心跳及血壓等生命跡象。天冷會讓猝死人數特別多?
#3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商業周刊
目前位置; 首頁 · 百大良醫;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做好保暖再出門,減少心血管壓力. 早晚溫差大,防猝死就別在外面吃早餐!
#4 早晚溫差大在家吃早餐最護心
早晚溫差大在家吃早餐最護心. 整理者:黃秀美 |出刊日期:2014-02-27. 大陸冷氣團一波波,冷熱急劇交替,全台急診室大爆滿,猝死個案頻傳,其中又以急性腦中風、 ...
#5 藝術轉角東東蔬食鍋
本週的早餐菜單出爐囉~ 入秋了,早晚溫差大粉絲們出門吃早餐記得穿件外套哦 #小編關心您#早餐不用訂位哦.



168瘦好快!心臟科醫示警:不吃早餐得心臟病風險也很高 當心付出死亡代價 早餐
4 個月前

168瘦好快!心臟科醫示警:不吃早餐得心臟病風險也很高當心付出死亡代價

「鄰居做168斷食,一個月瘦了10幾公斤,衣服從大號的「L」號穿到「S」號」,聽了好讓人羨慕!不少人因為這樣,都瘋狂加入168...

早餐喝牛奶還是豆漿好?4種飲品大PK 要有飽足感喝米漿" 早餐
4 個月前

早餐喝牛奶還是豆漿好?4種飲品大PK要有飽足感喝米漿"

早餐選擇豆漿或牛奶、米漿或燕麥奶呢?營養師吳映澄表示,每種食物都有特有且無法取代的營養素存在,豆漿與牛奶最能補充蛋白...

糖尿病友早餐吃稀飯 醫:小心像喝糖水 早餐
6 年前

糖尿病友早餐吃稀飯 醫:小心像喝糖水

糖尿病不可怕,令人擔憂的是糖友飲食錯誤,恐導致症狀惡化!臨床上發現,部份糖尿病友不敢吃碳水化合物,因為擔心糖和醣,以...

不說你一定不知道!「燕麥片」不只能當早餐,睡前吃一碗還能一夜好眠 早餐
6 年前

不說你一定不知道!「燕麥片」不只能當早餐,睡前吃一碗還能一夜好眠

有失眠困擾的人,家裡不妨準備一罐燕麥片,不說不知道,原來睡前吃燕麥片,也可以幫助睡覺耶… photos放大顯示燕麥含有鉀、磷...

想瘦從早餐開始!營養師傳授減醣5組合:這樣吃增加好菌、改善便秘 早餐
4 年前

想瘦從早餐開始!營養師傳授減醣5組合:這樣吃增加好菌、改善便秘

photos放大顯示原本用來治療癲癇的「生酮飲食」因伴隨減輕體重的效果,近來大肆流行,甚至出現可治療糖尿病的誇大說法。生酮...

暖冬溫差仍大 保暖不及恐招致耳中風 溫差
5 年前

暖冬溫差仍大保暖不及恐招致耳中風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全球暖化的氣候讓民眾更容易生病,走在冬天的街頭,仍有民眾穿著短袖T恤或薄襯衫,連鎖成衣店內...

雞排也當早餐吃!40歲陳喬恩「巴掌腰」的秘訣:「這時」喝茶,燃脂力更強 早餐
3 年前

雞排也當早餐吃!40歲陳喬恩「巴掌腰」的秘訣:「這時」喝茶,燃脂力更強

有「偶像劇女王」之稱的陳喬恩,至今已經出道18年,過去的她總是被說「嬰兒肥」、「肉肉的」。拿出《命中註定我愛你》時期,...

早餐喝這啵棒!必喝神奇米奶的3大理由 早餐
6 年前

早餐喝這啵棒!必喝神奇米奶的3大理由

吃對了,愈吃愈健康!目前歐美正流行一股「喝米奶」健康飲食新風潮!並且獲得《日經Trendy》雜誌票選為「未來趨勢商品」。什...

溫差大易氣喘!檢視生活6個NG習慣 溫差
4 年前

溫差大易氣喘!檢視生活6個NG習慣

photos放大顯示(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最近適逢時節交替,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較大,有研究指出溫差7度以上...

入秋溫差大 養生首重「潤燥養肺」 溫差
5 年前

入秋溫差大 養生首重「潤燥養肺」

photos放大顯示(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最近喉嚨很乾、容易乾咳,是不是感冒了?」將近秋分時節,季節轉...

驚!不吃早餐,小心糖尿病上身 早餐
9 年前

驚!不吃早餐,小心糖尿病上身

photos放大顯示{DS_IMG_68266}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調查,約有1,800萬個美國人被診斷出有糖尿病,大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早晚溫差過大 慎防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意外 溫差
8 年前

早晚溫差過大慎防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意外

   太陽花學運持續延燒,又逢季節交替,氣候早晚溫差過大,苗栗一名45歲柯姓員警北上支援勤務,引發過勞,返家後突然倒地...


全台健保診所查詢

最新文章

本土個案連4日降!新增3.4萬例、96例死亡個案
本土個案連4日降!新增3.4萬例、96例死亡個案
T老師信箱/出國需要PCR陰性證明?台規定PCR、Ct值或快篩其中一項過關即可
T老師信箱/出國需要PCR陰性證明?台規定PCR、Ct值或快篩其中一項過關即可
本土個案連4日降!新增3.4萬例、96例死亡個案
本土個案連4日降!新增3.4萬例、96例死亡個案
江守山打流感疫苗竟血壓驟降、低壓量不到!分享心臟不適經驗,提醒救心要快!
江守山打流感疫苗竟血壓驟降、低壓量不到!分享心臟不適經驗,提醒救心要快!
食譜/肉桂堅果硒糖餅-疫情備餐首重抗氧化 富含微量元素助增強免疫力
食譜/肉桂堅果硒糖餅-疫情備餐首重抗氧化 富含微量元素助增強免疫力
最威脅媽媽的癌症!乳癌復發個案逾3成發生在術後2年
最威脅媽媽的癌症!乳癌復發個案逾3成發生在術後2年
疫苗還沒打滿就確診,之後要再打嗎?什麼時候打?醫授一妙招註記關鍵日
疫苗還沒打滿就確診,之後要再打嗎?什麼時候打?醫授一妙招註記關鍵日
兒童後新冠症狀湧現,話變少、恍神、下大雨就驚恐…幼童不會講 家長多注意
兒童後新冠症狀湧現,話變少、恍神、下大雨就驚恐…幼童不會講 家長多注意
兒童後新冠症狀湧現,話變少、恍神、下大雨就驚恐…幼童不會講 家長多注意
兒童後新冠症狀湧現,話變少、恍神、下大雨就驚恐…幼童不會講 家長多注意
有症狀!是復發還是再感染?找PCR、找抗病毒藥、找中醫 快查健康2.0APP防疫小幫手
有症狀!是復發還是再感染?找PCR、找抗病毒藥、找中醫 快查健康2.0APP防疫小幫手

健康影音

健康跟著走
© 2020 健康跟著走.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