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吃久了,下場是失智?精神科醫師一次講清楚、說明白
photos放大顯示
在精神科門診的初診患者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有失眠的困擾,在這些患者當中大部分都有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史,甚至已經忍耐多年不得已才來就醫,不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就是吃過各種健康食品或偏方,或是在其他科醫師已經開過安眠鎮靜劑,還有的已經拿親朋好友的藥來吃過一陣子了,甚至嘗試用喝酒來助眠,但卻總是擺脫不掉失眠的糾纏,每一個夜晚的來臨都覺得備感壓力。
一般人三天睡不好大概就頭昏眼花全身無力了,但為何這些人可以忍耐這麼久才來看醫生呢?除了對於看精神科有被標籤化的印象以外,對於服藥的疑慮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醫生,請問我一直吃這些藥,以後會不會失智啊?」 「吃這麼多藥,會不會傷身體啊?」
這些都是在門診中經常被患者問到的問題,甚至有些個性較易焦慮的患者,想到要吃藥又更擔心,覺得壓力更大更睡不著了!
最近一篇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分析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疾病診斷之前的第六到第十年間的用藥史,並與7200位正常人的用藥紀錄比較,結果發現使用苯二氮類的安眠鎮靜藥物者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有顯著相關;使用3個月以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與常人無異,使用3個月到6個月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高出32%,使用6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甚至高出84%。[1]
這篇研究結果引起許多關注,包含媒體上的報導還有健康專家也提出警告,要大眾正視安眠鎮靜劑使用的風險,同時也造成許多服藥患者的恐慌。但其實此研究只能證實安眠鎮靜藥物使用與阿茲默症的「相關性」,而非證實了「因果關係」。
以健保資料庫分析 難以論斷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安眠鎮靜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的神經退化可能在疾病初期、或早在尚未發病前好幾年就開始,就容易會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醫師因而開立安眠鎮靜類藥物以緩和症狀 (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最後仍避免不了失智症的病發。因此患者是因為生病才開始吃藥,不是因為吃藥才造成生病,但是在這類以健保資料庫作分析的研究當中只能看到兩者的關聯性,但無法證實是否有因果關係。
也就是說,有服安眠鎮靜劑的這些人的確有比較大的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但是否因服用安眠鎮靜劑引起,或是因為患者本身的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充滿壓力的生活型態、或是大腦退化等其他因素所導致仍無法確知。
令人又愛又怕的安眠鎮靜劑
安眠鎮靜劑可改善病人的睡眠,對抗焦慮,解除煩躁。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導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並且容易被濫用導致成癮。關於使用安眠鎮靜劑對健康的影響,陸續都有許多研究和討論。
在2004年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文章結果顯示:長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平均約用十年),會導致許多認知功能缺損,但在停用後會明顯進步,但還是比一般人差[2]。
根據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機會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低。40歲以上短期服用可降低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率,14天內降82%、15至29天內降40%;但若長期(95天以上)服用平均會增加2.22倍風險。此研究推論短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而長期安眠鎮靜劑則可能有不利影響[3]。而另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超過2個月者相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癌症風險高了19% [4]。
從這些研究也可以了解安眠鎮靜劑短期使用,對於降低焦慮讓身體放鬆適度休息是有幫助的,但是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photos放大顯示
在精神科門診的初診患者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有失眠的困擾,在這些患者當中大部分都有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史,甚至已經忍耐多年不得已才來就醫,不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就是吃過各種健康食品或偏方,或是在其他科醫師已經開過安眠鎮靜劑,還有的已經拿親朋好友的藥來吃過一陣子了,甚至嘗試用喝酒來助眠,但卻總是擺脫不掉失眠的糾纏,每一個夜晚的來臨都覺得備感壓力。
一般人三天睡不好大概就頭昏眼花全身無力了,但為何這些人可以忍耐這麼久才來看醫生呢?除了對於看精神科有被標籤化的印象以外,對於服藥的疑慮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醫生,請問我一直吃這些藥,以後會不會失智啊?」 「吃這麼多藥,會不會傷身體啊?」
這些都是在門診中經常被患者問到的問題,甚至有些個性較易焦慮的患者,想到要吃藥又更擔心,覺得壓力更大更睡不著了!
最近一篇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分析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疾病診斷之前的第六到第十年間的用藥史,並與7200位正常人的用藥紀錄比較,結果發現使用苯二氮類的安眠鎮靜藥物者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有顯著相關;使用3個月以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與常人無異,使用3個月到6個月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高出32%,使用6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甚至高出84%。[1]
這篇研究結果引起許多關注,包含媒體上的報導還有健康專家也提出警告,要大眾正視安眠鎮靜劑使用的風險,同時也造成許多服藥患者的恐慌。但其實此研究只能證實安眠鎮靜藥物使用與阿茲默症的「相關性」,而非證實了「因果關係」。
以健保資料庫分析 難以論斷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安眠鎮靜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的神經退化可能在疾病初期、或早在尚未發病前好幾年就開始,就容易會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醫師因而開立安眠鎮靜類藥物以緩和症狀 (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最後仍避免不了失智症的病發。因此患者是因為生病才開始吃藥,不是因為吃藥才造成生病,但是在這類以健保資料庫作分析的研究當中只能看到兩者的關聯性,但無法證實是否有因果關係。
也就是說,有服安眠鎮靜劑的這些人的確有比較大的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但是否因服用安眠鎮靜劑引起,或是因為患者本身的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充滿壓力的生活型態、或是大腦退化等其他因素所導致仍無法確知。
令人又愛又怕的安眠鎮靜劑
安眠鎮靜劑可改善病人的睡眠,對抗焦慮,解除煩躁。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導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並且容易被濫用導致成癮。關於使用安眠鎮靜劑對健康的影響,陸續都有許多研究和討論。
在2004年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文章結果顯示:長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平均約用十年),會導致許多認知功能缺損,但在停用後會明顯進步,但還是比一般人差[2]。
根據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機會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低。40歲以上短期服用可降低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率,14天內降82%、15至29天內降40%;但若長期(95天以上)服用平均會增加2.22倍風險。此研究推論短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而長期安眠鎮靜劑則可能有不利影響[3]。而另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超過2個月者相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癌症風險高了19% [4]。
從這些研究也可以了解安眠鎮靜劑短期使用,對於降低焦慮讓身體放鬆適度休息是有幫助的,但是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photos放大顯示
在精神科門診的初診患者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有失眠的困擾,在這些患者當中大部分都有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史,甚至已經忍耐多年不得已才來就醫,不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就是吃過各種健康食品或偏方,或是在其他科醫師已經開過安眠鎮靜劑,還有的已經拿親朋好友的藥來吃過一陣子了,甚至嘗試用喝酒來助眠,但卻總是擺脫不掉失眠的糾纏,每一個夜晚的來臨都覺得備感壓力。
一般人三天睡不好大概就頭昏眼花全身無力了,但為何這些人可以忍耐這麼久才來看醫生呢?除了對於看精神科有被標籤化的印象以外,對於服藥的疑慮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醫生,請問我一直吃這些藥,以後會不會失智啊?」 「吃這麼多藥,會不會傷身體啊?」
這些都是在門診中經常被患者問到的問題,甚至有些個性較易焦慮的患者,想到要吃藥又更擔心,覺得壓力更大更睡不著了!
最近一篇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分析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疾病診斷之前的第六到第十年間的用藥史,並與7200位正常人的用藥紀錄比較,結果發現使用苯二氮類的安眠鎮靜藥物者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有顯著相關;使用3個月以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與常人無異,使用3個月到6個月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高出32%,使用6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甚至高出84%。[1]
這篇研究結果引起許多關注,包含媒體上的報導還有健康專家也提出警告,要大眾正視安眠鎮靜劑使用的風險,同時也造成許多服藥患者的恐慌。但其實此研究只能證實安眠鎮靜藥物使用與阿茲默症的「相關性」,而非證實了「因果關係」。
以健保資料庫分析 難以論斷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安眠鎮靜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的神經退化可能在疾病初期、或早在尚未發病前好幾年就開始,就容易會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醫師因而開立安眠鎮靜類藥物以緩和症狀 (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最後仍避免不了失智症的病發。因此患者是因為生病才開始吃藥,不是因為吃藥才造成生病,但是在這類以健保資料庫作分析的研究當中只能看到兩者的關聯性,但無法證實是否有因果關係。
也就是說,有服安眠鎮靜劑的這些人的確有比較大的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但是否因服用安眠鎮靜劑引起,或是因為患者本身的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充滿壓力的生活型態、或是大腦退化等其他因素所導致仍無法確知。
令人又愛又怕的安眠鎮靜劑
安眠鎮靜劑可改善病人的睡眠,對抗焦慮,解除煩躁。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導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並且容易被濫用導致成癮。關於使用安眠鎮靜劑對健康的影響,陸續都有許多研究和討論。
在2004年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文章結果顯示:長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平均約用十年),會導致許多認知功能缺損,但在停用後會明顯進步,但還是比一般人差[2]。
根據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機會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低。40歲以上短期服用可降低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率,14天內降82%、15至29天內降40%;但若長期(95天以上)服用平均會增加2.22倍風險。此研究推論短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而長期安眠鎮靜劑則可能有不利影響[3]。而另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超過2個月者相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癌症風險高了19% [4]。
從這些研究也可以了解安眠鎮靜劑短期使用,對於降低焦慮讓身體放鬆適度休息是有幫助的,但是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在精神科門診的初診患者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有失眠的困擾,在這些患者 ... 就是吃過各種健康食品或偏方,或是在其他科醫師已經開過安眠鎮靜劑, ...
每個人的一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一時間用在睡覺。但是同時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曾經有睡眠困擾。最常處理的方式就是使用藥物,但大家 ...
曾柏硯(中永和身心精神科醫師). 在現今變動快速的社會,「失眠」儼然成為許多人的困擾。生活當中充滿了緊張、忙碌和壓力,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不夠、難以入睡 ...
2 天前 - 江醫師說,靠安眠藥治失眠,有點像是「乾脆把你敲昏讓你睡著」,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變成長期依賴安眠藥。除了身體因素,失眠也常是精神疾病的 ...
臺灣人把安眠藥當糖果隨便吃!有一次我去診所附近的商店買東西,老闆知道我是精神科醫師,就開玩笑說「你們的病人好可怕啊!常常會從七、八樓 ...
dormicum防失智遊戲stilnox戒斷症狀宜眠安小史安眠藥鎮靜安眠藥ppt失智症保健食品贊安諾毒品失智症安眠藥鎮靜劑英文 楓林村獅子鄉h會館下午茶價格長庚楊靜宜掛號
921、花蓮強震...台灣人共同的惡夢!精神科醫師解析:大地震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hotos放大顯示照片來源:花蓮市政府今年2月6日發生的花蓮地震,規模達6.4,最大震度達7級,不但造成10餘人死亡,200多人受...
魩仔魚補鈣好健康?小兒科醫師:不要太常給小孩吃魩仔魚,因為....
魚類怎麼吃?在魚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本身的營養價值,還要注意生態的維護,和避免攝取到過多的重金屬。如果為了攝取ω3脂肪...
千萬不要壓肚子催吐水!每個人都要會~急診醫師教你:溺水的現場急救方法
photos放大顯示(編按:25歲女模顧思妤5/15在屏東墾丁後壁湖不幸溺水死亡,這起悲劇也提醒我們,隨著天氣漸熱,戲水的人變多...
周揚青、醫師都親身實證!「吃小黃瓜」甩肉25公斤...營養師:7種「負卡路里食物」...
photos放大顯示減肥餐單的食材近年除了流行花椰菜、藜麥等神奇減肥食材,專門研究肥胖及身體代謝日本名醫工藤孝文,就曾實行...
看電腦、電視螢幕,不是越遠越好!眼科醫師一張圖讓你秒懂「最佳觀賞距離」
photos放大顯示電腦、電視螢幕,怎麼用不傷眼?1.螢幕亮度 亮度太高或過暗都會傷害眼睛,應以舒適為主。需要注意的是,過亮...
幫小病人做300元的流感快篩,卻被罰款2.3萬!這就是在台灣當醫生的下場…
photos放大顯示感謝衛福部,教大家什麼叫做「被白嫖完還要交保護費」。 想像一下你是個餐廳主廚。 今天,老闆遇到了一團貴賓...
醫生診斷腸胃炎,最後發現是腫瘤!婦產科醫師:4種該看急診的下腹痛
photos放大顯示林小姐,32歲,今年3月2日下午突然腹痛,痛到冷汗直流,工作感責任重的她無視於自己的腹痛依舊工作,到凌晨左...
常怪別人沒把事情講清楚、東西亂放害你找不到?8題輕鬆測「極早期失智症」
最難治的疾病,就是患者不知道自己生病、沒有病識感!尤其早期失智症,常出現東西找不到、忘記事情,但患者往往以為是別人的...
看到肺癌病人,第一句話竟是「恭喜」?第一名胸腔外科醫師面對癌症與死亡的省思
photos放大顯示攝影:張家毓「看到她走的那一刻,才驚覺自己什麼忙也幫不上...」那是曾任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現任中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