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討論,沒人想跟我一組...」過動兒的告白:吃藥,是為了和大家一樣
photos放大顯示
王春惠(同心診所 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醫師,你一定要幫幫他!」我還沒來得及回應苦苦哀求的母親,一臉不耐的少年就打斷我們的對話「先說喔,我不吃藥!」
「可是,你現在國中一年級,才開學三個月就已經因為上學遲到、上課講話、打傷同學,沒交作業還回嗆老師,被記了兩大過兩小過,如果不服用協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你要怎麼控制生理上的衝動和不專注?」我試著勸說少年「而且,你國小一到四年級時也服用過藥物啊,那時候規則服藥,上課可以專心,考試不會粗心寫錯,老師同學都稱讚你服務他人的熱忱,你還當班長,記得嗎?那時吃藥有不舒服嗎?」
提到國小的光榮事蹟似乎緩和了少年的情緒「是沒有不舒服啦,可是現在吃藥也沒用啊,我都聽不懂,老師又很機車,考試錯一題要抄題目和答案5次,我光寫那些就寫不完。而且醫生你知道嗎,我們班有在吃過動症藥物的同學,如果生氣,老師就說『你一定沒吃藥!』我幹嘛啊......」。少年突然激動起來「反正我就是不要吃藥,報紙上不是說那是毒嗎?媽媽也說一直吃藥不好,不要吃藥的啊?我小學五六年級沒吃藥還不是好好的!」少年怒視母親。
「哪有好好的!」母親憤怒的說「你那時候就開始功課寫到半夜寫不完,常常遲交功課,還竄改聯絡簿,月考成績數學從80幾分退步到20幾分,三天兩頭和同學吵架打架,我那時候只要看到手機來電是你們老師,都不想接電話......」
「那為什麼沒有趕快回診,繼續服用藥物呢?」我忍不住插嘴問母親。
母親囁嚅地說「就......害怕啊!報紙網路都說過動症的藥是毒,吃了會上癮會變笨、以後會洗腎,所有親戚知道我給他服用藥物,都說我會害了他,我壓力很大,醫師你知道嗎?」母親忍不住哭了起來。
唉,又是一個在「過動兒服毒」報導後的受害者!因為害怕藥物而停藥,這段期間因為症狀干擾,導致孩子課業落後、追不上學校進度甚至不想再念書,干擾上課影響班上同學的學習,或是和同學衝突打架受傷,師生關係緊張,甚至家長受到學校及其它家長壓力被迫讓孩子轉學......付出的這些代價,有誰能補償?
醫學上已經仔細觀察並研究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們將近一世紀的時間,國際上各個國家都進行相當多的研究、發表非常多的論文,證明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的孩子們,是因為大腦在掌控注意力、過動、衝動等的控制力的發展,比其他沒有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來得慢。
例如1990年,以腦部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觀察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在做注意力測驗時,大腦的活性比較差。2007年有篇研究追蹤比較7~13歲的這群孩子,發現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大腦皮質發展比未罹患者平均發展慢了3年。
這群孩子很辛苦的成長著,他們的不專心、過動、衝動,是源自於大腦神經內分泌的失衡,他們從來不想要一直犯錯,他們也想很快的寫完功課不要拖拖拉拉,他們也想像同學一樣上課專心不要講話、他們也想天天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稱讚、天天和同學玩的開心而不是動不動就吵架,他們常常只想要和別人一樣,他們常常只想要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是,不論兒童精神科醫師在門診花了多少時間說明、給了家長多少衛教資料或相關資源的網站查詢[1],希望孩子能把握18歲以前治療的黃金時期規則用藥,以避免共病症[2]的發生,這些努力通通不敵「西藥是毒」,這個和我們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思想。
「你一定不夠努力,做的不好,孩子才會需要用藥」「你都沒有去試著了解孩子、給他空間」「你在毒害自己的小孩」「你會害孩子毒品上癮」「一直吃藥,你會害孩子以後洗腎」......辛苦的爸媽,在學習正確的疾病衛教及治療觀念來協助孩子穩定的同時,卻遭受親戚朋友、媒體、或一些團體組織對於讓孩子用藥的批評,而陷入焦慮困惑無助中。
從事兒童精神醫療十餘年,看到同樣的場景反覆發生,我不禁困惑:究竟,人們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屬於醫療,還是屬於信仰?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否該接受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評估以及治療,社會氛圍到現在依然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母親的哭泣在安撫中漸漸停下來,少年看到母親哭了態度也稍微軟化,「不然我多運動、少打電動、晚上早點睡,這樣可以吧?」
母親希冀的眼神望向我「醫師,這樣做的話,可以不吃藥嗎?」
photos放大顯示
王春惠(同心診所 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醫師,你一定要幫幫他!」我還沒來得及回應苦苦哀求的母親,一臉不耐的少年就打斷我們的對話「先說喔,我不吃藥!」
「可是,你現在國中一年級,才開學三個月就已經因為上學遲到、上課講話、打傷同學,沒交作業還回嗆老師,被記了兩大過兩小過,如果不服用協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你要怎麼控制生理上的衝動和不專注?」我試著勸說少年「而且,你國小一到四年級時也服用過藥物啊,那時候規則服藥,上課可以專心,考試不會粗心寫錯,老師同學都稱讚你服務他人的熱忱,你還當班長,記得嗎?那時吃藥有不舒服嗎?」
提到國小的光榮事蹟似乎緩和了少年的情緒「是沒有不舒服啦,可是現在吃藥也沒用啊,我都聽不懂,老師又很機車,考試錯一題要抄題目和答案5次,我光寫那些就寫不完。而且醫生你知道嗎,我們班有在吃過動症藥物的同學,如果生氣,老師就說『你一定沒吃藥!』我幹嘛啊......」。少年突然激動起來「反正我就是不要吃藥,報紙上不是說那是毒嗎?媽媽也說一直吃藥不好,不要吃藥的啊?我小學五六年級沒吃藥還不是好好的!」少年怒視母親。
「哪有好好的!」母親憤怒的說「你那時候就開始功課寫到半夜寫不完,常常遲交功課,還竄改聯絡簿,月考成績數學從80幾分退步到20幾分,三天兩頭和同學吵架打架,我那時候只要看到手機來電是你們老師,都不想接電話......」
「那為什麼沒有趕快回診,繼續服用藥物呢?」我忍不住插嘴問母親。
母親囁嚅地說「就......害怕啊!報紙網路都說過動症的藥是毒,吃了會上癮會變笨、以後會洗腎,所有親戚知道我給他服用藥物,都說我會害了他,我壓力很大,醫師你知道嗎?」母親忍不住哭了起來。
唉,又是一個在「過動兒服毒」報導後的受害者!因為害怕藥物而停藥,這段期間因為症狀干擾,導致孩子課業落後、追不上學校進度甚至不想再念書,干擾上課影響班上同學的學習,或是和同學衝突打架受傷,師生關係緊張,甚至家長受到學校及其它家長壓力被迫讓孩子轉學......付出的這些代價,有誰能補償?
醫學上已經仔細觀察並研究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們將近一世紀的時間,國際上各個國家都進行相當多的研究、發表非常多的論文,證明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的孩子們,是因為大腦在掌控注意力、過動、衝動等的控制力的發展,比其他沒有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來得慢。
例如1990年,以腦部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觀察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在做注意力測驗時,大腦的活性比較差。2007年有篇研究追蹤比較7~13歲的這群孩子,發現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大腦皮質發展比未罹患者平均發展慢了3年。
這群孩子很辛苦的成長著,他們的不專心、過動、衝動,是源自於大腦神經內分泌的失衡,他們從來不想要一直犯錯,他們也想很快的寫完功課不要拖拖拉拉,他們也想像同學一樣上課專心不要講話、他們也想天天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稱讚、天天和同學玩的開心而不是動不動就吵架,他們常常只想要和別人一樣,他們常常只想要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是,不論兒童精神科醫師在門診花了多少時間說明、給了家長多少衛教資料或相關資源的網站查詢[1],希望孩子能把握18歲以前治療的黃金時期規則用藥,以避免共病症[2]的發生,這些努力通通不敵「西藥是毒」,這個和我們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思想。
「你一定不夠努力,做的不好,孩子才會需要用藥」「你都沒有去試著了解孩子、給他空間」「你在毒害自己的小孩」「你會害孩子毒品上癮」「一直吃藥,你會害孩子以後洗腎」......辛苦的爸媽,在學習正確的疾病衛教及治療觀念來協助孩子穩定的同時,卻遭受親戚朋友、媒體、或一些團體組織對於讓孩子用藥的批評,而陷入焦慮困惑無助中。
從事兒童精神醫療十餘年,看到同樣的場景反覆發生,我不禁困惑:究竟,人們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屬於醫療,還是屬於信仰?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否該接受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評估以及治療,社會氛圍到現在依然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母親的哭泣在安撫中漸漸停下來,少年看到母親哭了態度也稍微軟化,「不然我多運動、少打電動、晚上早點睡,這樣可以吧?」
母親希冀的眼神望向我「醫師,這樣做的話,可以不吃藥嗎?」
王春惠(同心診所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醫師,你一定要幫幫他!」我還沒來得及回應苦苦哀求的母親,一臉不耐的少年就打斷我們的對話「先說喔,我 ...
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我們持續強調以及建議執行的」我肯定少年提出的做法「不過,你們覺得糖尿病患者可以只用運動、睡眠、意志力來控制血糖 ...
唉,又是一個在「過動兒服毒」報導後的受害者!因為害怕藥物 .... 現在老師說要分組討論,都沒有人要和我同組,我只想要和大家一樣...」少年難過的 ...
將困擾提出來和家長討論,問問家長,孩子在家是否也是如此。 ... 羅心美提醒,家有過動兒小孩,家長從小到大都被告狀,教養過程的挫折常讓他們 ... 和孩子關係好的特教老師趕來安撫他情緒;導師則專注於處理班上其他同學的騷動,穩定大家心情; ...
將困擾提出來和家長討論,問問家長,孩子在家是否也是如此。 ... 羅心美提醒,家有過動兒小孩,家長從小到大都被告狀,教養過程的挫折常讓他們 ... 來安撫他情緒;導師則專注於處理班上其他同學的騷動,穩定大家心情;行政單位通知 ...
如何引導特殊過動兒互動策略與方法 .... 把圖畫用磁鐵貼在黑板上,請小朋友逐一上台報告內容,大家共同分享。 待全體小朋友都報告完後,討論下列問題: ... 附註:過動兒每次分組時,往往無人願意與他同一組,故教師應於活動前,巧妙的安排過動兒的 ...
將困擾提出來和家長討論,問問家長,孩子在家是否也是如此。 .... 他情緒;導師則專注於處理班上其他同學的騷動,穩定大家心情;行政單位通知家長, ... 班上有過動兒,常有許多出奇不意的狀況,對老師是一大挑戰,因此「不孤軍奮戰, ...
過動兒教養如何帶過動兒過動兒成年過動兒唸書過動兒原因如何陪伴過動兒過動兒優點過動兒學校過動兒比例adhd診斷 Google today新 北市 政府 電子 公布 欄台灣比基尼沙灘
天冷代謝變差!營養師激推「必吃6食物」加速燃脂大家常吃4種肉類上榜-Yahoo奇摩新聞
...蛋白質、鉀、鋅、維生素B12,冬天也能維持好精神好氣色!◎這樣保存,...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其實不只是提供身體所需要的營...
全國心智障礙者親子運動大會睽違26年再度於高雄盛大舉辦陳其邁歡迎大家來高雄-波新聞
...身心障礙團體聯合總會理事長黃國良、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理事長林秀仙、高雄市調色板協會理事長吳敏賢、高雄市心智障礙服...
「把你的孩子教好」在餐廳怒罵過動兒媽媽...這一句話,讓我後悔10多年
編按:據新聞報導,一名網友在公車上遇到一個大包小包、獨自帶著小孩出門的媽媽。上車不久後,嬰兒就開始哭鬧,媽媽非常努力...
孩子拿馬桶刷刷同學的臉...媽媽的反應卻是要醫師開診斷書「我的小孩有病,大家要...
photos放大顯示「我要開一張『他有病』的診斷書!」柚子醫師聽到媽媽提出的要求及理由,驚訝到嘴巴張開合不起來。「他有病!...
夏天就該喝冰水,大家都誤會中醫看法了!中、西醫破解喝冰水的迷思,但有4種人要少喝
photos放大顯示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歡進便利商店買一瓶冰水大口暢飲,覺得這樣沁涼又消暑。但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心裡同時會...
牙齒麻麻&勸大家不要隨便吃冷凍麻糬|北漂女子圖鑑007-方格子
如果google牙齒麻麻的,會說是心臟病不然就是蛀牙到深處之類很恐怖的話(?)我是覺得自己心臟沒什麼問題、甚至吃東西也不會...
喝咖啡會不會傷胃、骨鬆?一天可以喝幾杯?大家最常問的10大疑惑,一次解密!
photos放大顯示喝咖啡早已成為生活之必需,但喝咖啡的同時,心裡還是好多問號,喝咖啡會不會傷胃?會不會骨質疏鬆?一天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