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跟著走
  • 找診所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找資訊
    • 2022-06-28 每日頭條
    • 2022-06-27 每日頭條
    • 2022-06-26 每日頭條
    • 2022-06-25 每日頭條
    • 2022-06-24 每日頭條
    • 2022-06-23 每日頭條
    • 2022-06-22 每日頭條

每天跑步,身體就會健康?運動醫師告訴你:非懂不可5大跑步秘訣

  •   新聞
  • 投稿作者
  • 凡天

身體運動醫師秘訣跑步 文章 參考資訊

每天跑步,身體就會健康?運動醫師告訴你:非懂不可5大跑步秘訣

photos放大顯示

台灣近年來路跑正夯,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參加路跑比賽,除了要有實力,有時也需要相當的運氣,否則熱門賽事報名秒殺,不一定搶得到參賽門票。

跑步可說是最簡單的運動之一,不需要特別裝備、訓練或天賦,只要一雙鞋就可以立刻開始。喜歡陽光與大自然的可以參加越野路跑,怕曬太陽的可以參加夜跑,如果擔心空污PM2.5,也可以利用跑步機進行室內訓練。

跑步雖然簡單、入門容易,但是要跑得健康,並且發揮運動效果,一些小祕訣,您可不能不知道!

一、暖身+收操,避免運動傷害

運動前應該進行大約10分鐘的暖身,利用「動態伸展」如:抬腿跑、開合跳、肩繞環、毛蟲爬、小跑步、跳繩、踩飛輪等方式,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如果是在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大腿後方肌肉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

運動後不要立刻停下來,應該進行5~10分鐘的低速跑、快走,接著做「靜態伸展」來收操,放鬆因為運動變得緊繃的肌肉,如此除了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心臟問題的發生。如果本身有關節問題,如膝關節退化或腳踝扭傷的舊傷,更應該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的冰敷,降低關節的發炎反應,以避免不適。

新的研究指出,如果要連續進行耐力性訓練或比賽,運動後下肢10~20分鐘的冷水浴,能夠促進運動恢復、減少痠痛、增加運動後的舒適程度,讓身體能在迎接下次跑步時保持在最佳狀態。

二、跑多快最健康?

儘管許多文獻研討提出一個共通結論:中等速度的跑步(每小時9.6~11.2公里)對健康有最大益處。但低速跑步甚至快走,對健康也一樣有幫助。

事實上,以跑步速度來決定運動強度並不是那麼適合,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來說,強度是完全不同的。就一個沒有心臟疾病的人而言,中等強度的定義是最大心率(以「220 – 年齡」來估算)的64~77%,高強度則是最大心率的77~94%。同樣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對30歲的人來說只是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但對60歲的人來說卻已經是高強度有氧運動。

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衰竭的病人,運動的好處大於風險,但是更應該要監控運動心率,並設定運動強度上限,才能運動得健康又安全。這類病人在進行有氧運動之前,應先諮詢心臟科及復健科醫師,甚至進行心肺復健運動訓練,提高基礎心肺功能之後,再開始自主訓練。

因此,比起在意跑步速度,更有效率的應該是佩戴心跳錶,在運動時監控自己的運動強度,讓運動更有效率,帶來更大的健康效益,同時避免風險及受傷。

三、多常跑、跑多久最健康?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跑」。事實上,柏拉圖在西元前就告訴我們:「缺乏活動會摧毀任何人的良好狀態,而活動及方法正確的運動幫助人保持良好狀態。」比起不運動的人,有運動對健康就有幫助。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出,每週至少要運動2天以上,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依據美國的體能指引建議,每週總運動量分成3天以上進行,不但能降低疾病風險,還能避免過度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華人推崇中庸思想,認為「過與不及」對健康都有不良影響,其實有其道理。近年許多研究紛紛指出,運動雖然能夠調節身體免疫力,但是過度(時間太長或強度太高)的訓練反而會造成免疫能力下降,導致容易感冒或發生其他呼吸道感染。2015年哥本哈根心臟研究(CCHS)在美國心臟醫學會雜誌(JACC)指出,每週運動4-6天最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至於每次應該跑多久?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認為,有氧運動時間長短應該根據運動強度來決定。如果是高強度有氧運動,則應該要進行每週3天,每次至少20分鐘的運動;中強度有氧運動,則應該進行每週5天,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無論是中強度或高強度的運動,都應該持續至少10分鐘,才能有效促進心肺適能,帶來健康效益。

研究也指出,一週只要達到92分鐘的總運動量,也就是每天平均15分鐘的運動,就能減少14%的總死亡率,並延長3年的平均餘命。而且這個效果還可以累加,只要每週總運動量再增加15分鐘,還能額外減少4%的總死亡率,以及1%的癌症死亡率。每週如果達到150分鐘的中度強度有氧運動,甚至能預防或改善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骨質疏鬆、肌少症、憂鬱症、焦慮症、認知障礙等疾病。 

每天跑步,身體就會健康?運動醫師告訴你:非懂不可5大跑步秘訣

photos放大顯示

台灣近年來路跑正夯,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參加路跑比賽,除了要有實力,有時也需要相當的運氣,否則熱門賽事報名秒殺,不一定搶得到參賽門票。

跑步可說是最簡單的運動之一,不需要特別裝備、訓練或天賦,只要一雙鞋就可以立刻開始。喜歡陽光與大自然的可以參加越野路跑,怕曬太陽的可以參加夜跑,如果擔心空污PM2.5,也可以利用跑步機進行室內訓練。

跑步雖然簡單、入門容易,但是要跑得健康,並且發揮運動效果,一些小祕訣,您可不能不知道!

一、暖身+收操,避免運動傷害

運動前應該進行大約10分鐘的暖身,利用「動態伸展」如:抬腿跑、開合跳、肩繞環、毛蟲爬、小跑步、跳繩、踩飛輪等方式,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如果是在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大腿後方肌肉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

運動後不要立刻停下來,應該進行5~10分鐘的低速跑、快走,接著做「靜態伸展」來收操,放鬆因為運動變得緊繃的肌肉,如此除了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心臟問題的發生。如果本身有關節問題,如膝關節退化或腳踝扭傷的舊傷,更應該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的冰敷,降低關節的發炎反應,以避免不適。

新的研究指出,如果要連續進行耐力性訓練或比賽,運動後下肢10~20分鐘的冷水浴,能夠促進運動恢復、減少痠痛、增加運動後的舒適程度,讓身體能在迎接下次跑步時保持在最佳狀態。

二、跑多快最健康?

儘管許多文獻研討提出一個共通結論:中等速度的跑步(每小時9.6~11.2公里)對健康有最大益處。但低速跑步甚至快走,對健康也一樣有幫助。

事實上,以跑步速度來決定運動強度並不是那麼適合,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來說,強度是完全不同的。就一個沒有心臟疾病的人而言,中等強度的定義是最大心率(以「220 – 年齡」來估算)的64~77%,高強度則是最大心率的77~94%。同樣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對30歲的人來說只是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但對60歲的人來說卻已經是高強度有氧運動。

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衰竭的病人,運動的好處大於風險,但是更應該要監控運動心率,並設定運動強度上限,才能運動得健康又安全。這類病人在進行有氧運動之前,應先諮詢心臟科及復健科醫師,甚至進行心肺復健運動訓練,提高基礎心肺功能之後,再開始自主訓練。

因此,比起在意跑步速度,更有效率的應該是佩戴心跳錶,在運動時監控自己的運動強度,讓運動更有效率,帶來更大的健康效益,同時避免風險及受傷。

三、多常跑、跑多久最健康?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跑」。事實上,柏拉圖在西元前就告訴我們:「缺乏活動會摧毀任何人的良好狀態,而活動及方法正確的運動幫助人保持良好狀態。」比起不運動的人,有運動對健康就有幫助。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出,每週至少要運動2天以上,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依據美國的體能指引建議,每週總運動量分成3天以上進行,不但能降低疾病風險,還能避免過度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華人推崇中庸思想,認為「過與不及」對健康都有不良影響,其實有其道理。近年許多研究紛紛指出,運動雖然能夠調節身體免疫力,但是過度(時間太長或強度太高)的訓練反而會造成免疫能力下降,導致容易感冒或發生其他呼吸道感染。2015年哥本哈根心臟研究(CCHS)在美國心臟醫學會雜誌(JACC)指出,每週運動4-6天最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至於每次應該跑多久?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認為,有氧運動時間長短應該根據運動強度來決定。如果是高強度有氧運動,則應該要進行每週3天,每次至少20分鐘的運動;中強度有氧運動,則應該進行每週5天,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無論是中強度或高強度的運動,都應該持續至少10分鐘,才能有效促進心肺適能,帶來健康效益。

研究也指出,一週只要達到92分鐘的總運動量,也就是每天平均15分鐘的運動,就能減少14%的總死亡率,並延長3年的平均餘命。而且這個效果還可以累加,只要每週總運動量再增加15分鐘,還能額外減少4%的總死亡率,以及1%的癌症死亡率。每週如果達到150分鐘的中度強度有氧運動,甚至能預防或改善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骨質疏鬆、肌少症、憂鬱症、焦慮症、認知障礙等疾病。 

#1 每天跑步,身體就會健康?運動醫師告訴你:非懂不可5大 ...
台灣近年來路跑正夯,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參加路跑比賽,除了要有實力,有時也需要相當的運氣,否則熱門賽事報名秒殺,不一定搶得到參賽門票。
#2 每天跑步,身體就會健康?運動醫師告訴你:非懂不可 ...
四、運動時怎麼穿最健康? 穿著合適的運動裝備,是避免運動傷害的重點。穿著透氣排汗材質的衣物,比起純棉的衣物,更能提高散熱效率。有彈性的 ...
#3 原良和教你練跑步的秘訣
現年四十二歲的日本內科醫師,超馬選手原良和,22日在跑步講堂主辦的一場講座 .... 對於身體軸心穩定的要領,他說,就是要訓練核心肌群,他自己主要是靠仰臥起坐 ...
#4 跑步使人更聰明
John Ratey醫生(以下簡稱JR):我相信運動對大腦的影響比對身體來得多。跑步能讓我們的情緒、專注力、動力、壓力和焦慮回歸平衡。當身體動起來 ...
#5 初學者的跑步祕笈
隨著規律的跑步,你的技巧會進步,呼吸會更順暢,跑步不再是累人的運動,而是放鬆身心的旅程,你將更 ... 大致上以達到身體微微出汗的程度,便算是熱身足夠了。 2.
#6 超馬高手原良和教你跑步秘訣
現年四十二歲的日本內科醫師,超馬選手原良和,22日在跑步講堂主辦的 ... 歲的原良和說,因為平常每天都在跑步,比賽後,儘管身體還是想去跑步, ...
#7 越跑越輕鬆,5原則顛覆你的跑步技巧
綜合看來,就能了解為什麼你運動之後很難恢復,以及為什麼年紀大了較容易受傷 ... 也可能你想要增進身體健康,或想知道如何讓自己常跑步以達到減重效果 ..... 全球知名的紐約特殊外科醫院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 ...


有氧運動在家德魯伊神兵外觀poe透視鏡步幅訓練復仇鬥士魔皮護甲三分鐘踏台階測試50歲最大攝氧量靜止心率50形vs型跑步步伐大小 猴痘 保護力 年前仙草 冰塊 陷阱密切接觸者 新冠 警報

打玻尿酸恐副作用 醫師籲放寬「降解酶」門檻 醫師
8 年前

打玻尿酸恐副作用醫師籲放寬「降解酶」門檻

   國內每年約數萬人接受微整注射玻尿酸,但約500人出現血管阻塞、皮膚壞死等副作用,需注射「降解酶」急救,但國內針對「...

早上練3招簡單瑜伽 有效減緩確診喉嚨痛、提高身體修復力! 身體
4 週前

早上練3招簡單瑜伽有效減緩確診喉嚨痛、提高身體修復力!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許多Omicron確診者的不適症狀,多半來自於喉嚨的症狀最為難受,具有國際瑜伽老師認證的黃千芮,提...

燒酒雞、薑母鴨...這些食物別餵孩子!兒科醫師告訴你:沒到5歲吃酒的嚴重後果 醫師
5 年前

燒酒雞、薑母鴨...這些食物別餵孩子!兒科醫師告訴你:沒到5歲吃酒的嚴重後果

photos放大顯示有網友最近在討論,看社團裡說酒精加在菜裡不會完全揮發,擔心小朋友吃了會不會有問題。這裡先講重點:1.不建...

散瞳劑是毒藥?眼科醫師:別被網路謠言騙了,孩子失明誰負責? 醫師
8 年前

散瞳劑是毒藥?眼科醫師:別被網路謠言騙了,孩子失明誰負責?

photos放大顯示10歲的小妹妹,今晚是奶奶陪著來的,拿出學校發的視力不良通知單,我看著病歷,發現她兩年前就在我們診所固定...

年過60身材好到像十八銅人!婦產科名醫劉偉民靠運動3原則:全身肌肉、沒有凸肚子 運動
5 年前

年過60身材好到像十八銅人!婦產科名醫劉偉民靠運動3原則:全身肌肉、沒有凸肚子

photos放大顯示超過60歲還可以當肌肉男,這個形容詞用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部長劉偉民身上,可說再貼切不過了。35歲...

為什麼外面賣的麵比較好吃?寬麵、細麵、波浪麵,煮法大不同...名廚的「私房煮麵秘訣」5招教你煮出好麵 秘訣
1 年前

為什麼外面賣的麵比較好吃?寬麵、細麵、波浪麵,煮法大不同...名廚的「私房煮麵...

photos放大顯示麵體本身有分現做麵、包裝麵及冷凍熟麵,三種麵條的烹煮方式都有些不同。醬汁的調配比例原則醬好不好吃,決定...

中秋送禮送健康 醫師呼籲改送水果禮盒更好 醫師
4 年前

中秋送禮送健康醫師呼籲改送水果禮盒更好

  吃月餅、揪團烤肉已經成為中秋團圓的重要行程,不過,亞東紀念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道提醒,中秋節前後急性腸胃炎患者明顯...

計步器治憂鬱  運動能改善憂鬱症狀 運動
11 年前

計步器治憂鬱運動能改善憂鬱症狀

  計步器可以治療憂鬱症!美國研究發現,走路、運動為治療憂鬱症的處方之一,每週從事3至5天、每天30分鐘,或更長一點的適...

天冷易得流感嗎? 醫師一次解答「四迷思」 醫師
2 年前

天冷易得流感嗎? 醫師一次解答「四迷思」

photos放大顯示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又是流感病毒肆虐的季節,許多民眾緊張不已,深怕家中孩童、長輩受到流感波及。萬芳醫院感...

強烈冷氣團殺到!營養師授2招保護心血管,飲食這樣吃預防心血管疾病" 運動
7 個月前

強烈冷氣團殺到!營養師授2招保護心血管,飲食這樣吃預防心血管疾病"

冷氣團來襲,全台氣溫有感下降!營養師李其昀表示,氣溫驟降容易好發心血管疾病,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心臟疾病...

運動前後更要吃東西!3種關鍵食物,有效燃燒脂肪 運動
8 年前

運動前後更要吃東西!3種關鍵食物,有效燃燒脂肪

本文獲Mr.司博特授權刊登,原文出處談到運動,很多人會聯想到減肥。而為了減肥,更多人會認定少吃多動就是唯一解。也就是利...

吃了一個多月感冒藥,怎麼還是咳不停?醫師教4招分辨「久咳」是氣喘還是感冒 醫師
6 年前

吃了一個多月感冒藥,怎麼還是咳不停?醫師教4招分辨「久咳」是氣喘還是感冒

「醫師,我已經吃了1個多月的感冒藥,怎麼還是咳不停?」臨床上不少患者有類似困擾,拖了1、2個月後,才發現久咳不是感冒引...

維生素B 里肌肉 B3營養素 B12 黃君聖葉酸 鉀 果肉隔熱墊 遮光板 效率你是 劉可以化痰藥 追蹤 電腦斷層指揮中心 莫德納 BNT癌症 頭痛 元凶癌症 抽菸有點想你遠端上班 林應然 證明傳染力 PCR 證明鄒瑋倫 焦米 血便躁鬱症 人生勝利組 鬱期黃軒 接觸 傳染 免疫 蛋白質 感染 病毒 健康 疫苗 防疫 疫情 猴痘 變種 突變 進化 天花 牛

全台健保診所查詢

最新文章

指揮中心:8月感染變異株BA.4 BA.5人數恐上揚!Novavax將到貨 最快7/14後可接種
指揮中心:8月感染變異株BA.4 BA.5人數恐上揚!Novavax將到貨 最快7/14後可接種
三伏貼藥餅增加滋補配方、耳珠療法 不只防冬病,幫新冠康復者防腦霧等後遺症
三伏貼藥餅增加滋補配方、耳珠療法 不只防冬病,幫新冠康復者防腦霧等後遺症
冷氣吹好吹滿須留意「寒濕」!氣功名師教你天熱「這樣做」排濕氣提升元氣
冷氣吹好吹滿須留意「寒濕」!氣功名師教你天熱「這樣做」排濕氣提升元氣
沒開冷氣電費還狂飆?經濟部曝家中常見「吃電怪獸」 台電授3招省電撇步
沒開冷氣電費還狂飆?經濟部曝家中常見「吃電怪獸」 台電授3招省電撇步
慶祝器捐中心成立20年,貴賓齊聚響應器官捐贈
慶祝器捐中心成立20年,貴賓齊聚響應器官捐贈
電費調漲!用電千度以下住宅安了?台電提醒冷氣這樣吹易破表 省電絕招一次學
電費調漲!用電千度以下住宅安了?台電提醒冷氣這樣吹易破表 省電絕招一次學
你知道冰淇淋和霜淇淋差別在哪?誰熱量高?醫揭8種冰品誰是「增胖陷阱」"
你知道冰淇淋和霜淇淋差別在哪?誰熱量高?醫揭8種冰品誰是「增胖陷阱」"
鄭欣宜生酮飲食戰勝遺傳胖!成功減重近10公斤 營養師建議生酮不憂鬱吃法"
鄭欣宜生酮飲食戰勝遺傳胖!成功減重近10公斤 營養師建議生酮不憂鬱吃法"
代謝症候群納健保給付!台大醫2招預防代謝症候群 這食物吸油、降膽固醇很有效"
代謝症候群納健保給付!台大醫2招預防代謝症候群 這食物吸油、降膽固醇很有效"
沒吃壞肚子也會腸胃炎!腹瀉還可能是「這些」病毒作怪
沒吃壞肚子也會腸胃炎!腹瀉還可能是「這些」病毒作怪

健康影音

Video running VO2max 吴栋说跑步:81 最大摄氧量如何知道自己的耐力.
running VO2max 吴栋说跑步:81 最大摄氧量如何知道自己的耐力
短跑應用技術
Video 短跑應用技術.
7分鐘全身運動- HEALTH 30 MINS WORKOUT
Video 7分鐘全身運動- HEALTH 30 MINS WORKOUT.
Video 有氧無氧的差別?給我2分鐘!.
有氧無氧的差別?給我2分鐘!
【健康動一動】每天30分鐘降血壓5運動
Video 【健康動一動】每天30分鐘降血壓5運動.
【熊熊配裝】3.7 629 雙手劍旋風斬T17 91等暴徒(野蠻人) POE ...
Video 【熊熊配裝】3.7 629 雙手劍旋風斬T17 91等暴徒(野蠻人) POE ....
Video 【教學】Garmin小知識:如何測量VO2 max.
【教學】Garmin小知識:如何測量VO2 max
running VO2max 吴栋说跑步:81 最大摄氧量如何知道自己的耐力
Video running VO2max 吴栋说跑步:81 最大摄氧量如何知道自己的耐力.
健康跟著走
© 2020 健康跟著走.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