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壓,40歲是關鍵!醫師提醒:關於「高血壓」,一定要知道這4件事
photos放大顯示
2016台灣民眾高血壓盛行率及自知與控制率分析(2013-2015統計)
筆者身為麻醉科醫師,在開刀房裡看到太多其實有高血壓而不自知的病患,也遇過許多病患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血壓控制不錯,於是很常出現這樣的情境:
麻醉科護理師:(開始量血壓)高血壓有在控制嗎?
病患:有啊,都有在控制!
麻醉科醫師一翻病歷,血壓都是超過140/90 mmHg……內心暗想不妙。
血壓量出來,收縮壓破180 mmHg,甚至直達200……。
病患:我比較緊張啦~
麻醫&麻護:(臉都綠了)……是啦,大家要開刀都會比較緊張,我們等一下再量一次看看……(也只能順著歸因於緊張來安撫病患,但實際上往往就是血壓沒有控制好。)
高血壓可是會導致很多後續器官受損的,控制不好的血壓對於麻醉過程中的安全、開刀後的復原也有非常不良的影響,但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和控制很差的人還是很多,究竟台灣國民的高血壓盛行率和各方面認知如何呢?
以下表格大多出自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民國2013-2015年台灣民眾高血壓的最新調查結果。
photos放大顯示
2013_2015台灣成年國民血壓盛行率(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從表中可以看出高血壓的確診在40歲是一個分水嶺。40歲之前高血壓盛行率不到5%,但四十世代卻一下子躍升到破20%。50歲前還有八成的人沒有確診高血壓,但到了70歲以上,超過六成的老年人都有高血壓,80歲以上長者則達到近70%。
當然看表說話是比較武斷,因為有些人也許早就有高血壓,只是沒有明顯病痛所以沒特別就醫,平常也沒量血壓的習慣,所以沒有被註記確診。但基本上以台灣就醫方便度來說,應該很少有人成年後到50歲前沒有就醫紀錄的,以目前醫療現況和醫師基於國民健康都會積極提醒和註記的情形而言,這個統計數字和實際上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落差。
所以從表中的重要資訊:
四十世代是高血壓有無的重要關鍵。而要避免成為有高血壓的老人,50~70歲之間仍然是可以努力的,因為有四成的高血壓是在這中年之後才診斷的。不要因為覺得自己都已經步入中老年了就放棄努力。
photos放大顯示
2013_2015台灣成年國民血壓自知與控制率(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從這表不難理解台灣醫療都已經多年來這麼便利和先進了,為何各種慢性病的盛行率仍是有增無減?扣除掉文明進步帶來的各種環汙、食汙、飲食精緻、現代作息習慣的不利條件,追根究柢仍是和國民自身對疾病的自知和控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40歲之前已經有高血壓男性的自知率不到25%、控制率甚至只有18%,相較於女性雖然也好不到哪裡去(自知率接近六成、控制率35%),但這可以解釋為何上一個表中綠色框框裡,女性在這40歲高血壓分水嶺的前後只從3%增加到10%,而男性則猛地從6%增加到32%,當然也許這和30~50歲正是事業衝刺到巔鋒期有關。而一般來說,男性背負家庭經濟責任與社會/自我事業要求壓力比女性較高(壓力可是百病之源,甚至單純壓力這一個因素就可造成高血壓),但這終歸和兩性對自身健康的控管態度是有差別的。
也許有人會說,就算女性晚一點發生高血壓又怎樣,到了60歲以後男女的高血壓盛行率就都差不多了。但是盛行率不能說明高血壓的嚴重程度,而通常越早有高血壓,各種器官受到的影響也就越早,伴隨而來的各種高血壓延伸疾病就越多,生活品質也一定會受影響。因此即使到了七十世代兩性的高血壓都落在六成左右,但很有可能男性的各種併發症更多、進出醫院或纏綿病榻的比例也會更高。
photos放大顯示
血壓值觀念錯誤表(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這張表格則是有點讓人驚訝,居然所有年齡層對非常基本的高血壓認知都只落在四成到五成左右。這個問題還只是非常單純地問「145/95 mmHg血壓是否正常」,並非拿有點模糊邊界的血壓數值去考,也沒有問高血壓的分級也沒有問高血壓應有的控制態度,國民對高血壓的認知真的是有待加強。
這張表格同時也可以說明為何前一張表的自知率和控制率不僅不佳、且兩者也有落差(像65歲以上自知有高血壓者有八成,但控制率不到六成),就是也許一個人他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甚至也有規律量血壓的好習慣,但量血壓時當數字出現145/95 mmHg或其他血壓過高的數字時,他覺得是正常的,心裡一點都沒有高血壓控制不佳的病識感,自然也就不會認真去看待自身有高血壓這件事情,在飲食、作息、運動、就醫等方面也不可能積極。這就像考試時如果連題目都看不懂,答題也不可能對到哪裡去。
photos放大顯示
量血壓注意事項(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有些人由於不想面對自己有高血壓的事實,或是不想承認自己都沒有在好好控制血壓,基於各種渴望自我感覺良好的理由,對於血壓顯示出的數字就會有討價還價的態度,所以看看上面這張表,如果量血壓時都有符合上面的注意事項,就來誠實面對血壓數字吧!
photos放大顯示
高血壓定義(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此兩表摘自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摘要參考(作者戴佛安),來源2015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 Chin Med Assoc 2015;78:1-47.)
photos放大顯示
2016台灣民眾高血壓盛行率及自知與控制率分析(2013-2015統計)
筆者身為麻醉科醫師,在開刀房裡看到太多其實有高血壓而不自知的病患,也遇過許多病患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血壓控制不錯,於是很常出現這樣的情境:
麻醉科護理師:(開始量血壓)高血壓有在控制嗎?
病患:有啊,都有在控制!
麻醉科醫師一翻病歷,血壓都是超過140/90 mmHg……內心暗想不妙。
血壓量出來,收縮壓破180 mmHg,甚至直達200……。
病患:我比較緊張啦~
麻醫&麻護:(臉都綠了)……是啦,大家要開刀都會比較緊張,我們等一下再量一次看看……(也只能順著歸因於緊張來安撫病患,但實際上往往就是血壓沒有控制好。)
高血壓可是會導致很多後續器官受損的,控制不好的血壓對於麻醉過程中的安全、開刀後的復原也有非常不良的影響,但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和控制很差的人還是很多,究竟台灣國民的高血壓盛行率和各方面認知如何呢?
以下表格大多出自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民國2013-2015年台灣民眾高血壓的最新調查結果。
photos放大顯示
2013_2015台灣成年國民血壓盛行率(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從表中可以看出高血壓的確診在40歲是一個分水嶺。40歲之前高血壓盛行率不到5%,但四十世代卻一下子躍升到破20%。50歲前還有八成的人沒有確診高血壓,但到了70歲以上,超過六成的老年人都有高血壓,80歲以上長者則達到近70%。
當然看表說話是比較武斷,因為有些人也許早就有高血壓,只是沒有明顯病痛所以沒特別就醫,平常也沒量血壓的習慣,所以沒有被註記確診。但基本上以台灣就醫方便度來說,應該很少有人成年後到50歲前沒有就醫紀錄的,以目前醫療現況和醫師基於國民健康都會積極提醒和註記的情形而言,這個統計數字和實際上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落差。
所以從表中的重要資訊:
四十世代是高血壓有無的重要關鍵。而要避免成為有高血壓的老人,50~70歲之間仍然是可以努力的,因為有四成的高血壓是在這中年之後才診斷的。不要因為覺得自己都已經步入中老年了就放棄努力。
photos放大顯示
2013_2015台灣成年國民血壓自知與控制率(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從這表不難理解台灣醫療都已經多年來這麼便利和先進了,為何各種慢性病的盛行率仍是有增無減?扣除掉文明進步帶來的各種環汙、食汙、飲食精緻、現代作息習慣的不利條件,追根究柢仍是和國民自身對疾病的自知和控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40歲之前已經有高血壓男性的自知率不到25%、控制率甚至只有18%,相較於女性雖然也好不到哪裡去(自知率接近六成、控制率35%),但這可以解釋為何上一個表中綠色框框裡,女性在這40歲高血壓分水嶺的前後只從3%增加到10%,而男性則猛地從6%增加到32%,當然也許這和30~50歲正是事業衝刺到巔鋒期有關。而一般來說,男性背負家庭經濟責任與社會/自我事業要求壓力比女性較高(壓力可是百病之源,甚至單純壓力這一個因素就可造成高血壓),但這終歸和兩性對自身健康的控管態度是有差別的。
也許有人會說,就算女性晚一點發生高血壓又怎樣,到了60歲以後男女的高血壓盛行率就都差不多了。但是盛行率不能說明高血壓的嚴重程度,而通常越早有高血壓,各種器官受到的影響也就越早,伴隨而來的各種高血壓延伸疾病就越多,生活品質也一定會受影響。因此即使到了七十世代兩性的高血壓都落在六成左右,但很有可能男性的各種併發症更多、進出醫院或纏綿病榻的比例也會更高。
photos放大顯示
血壓值觀念錯誤表(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這張表格則是有點讓人驚訝,居然所有年齡層對非常基本的高血壓認知都只落在四成到五成左右。這個問題還只是非常單純地問「145/95 mmHg血壓是否正常」,並非拿有點模糊邊界的血壓數值去考,也沒有問高血壓的分級也沒有問高血壓應有的控制態度,國民對高血壓的認知真的是有待加強。
這張表格同時也可以說明為何前一張表的自知率和控制率不僅不佳、且兩者也有落差(像65歲以上自知有高血壓者有八成,但控制率不到六成),就是也許一個人他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甚至也有規律量血壓的好習慣,但量血壓時當數字出現145/95 mmHg或其他血壓過高的數字時,他覺得是正常的,心裡一點都沒有高血壓控制不佳的病識感,自然也就不會認真去看待自身有高血壓這件事情,在飲食、作息、運動、就醫等方面也不可能積極。這就像考試時如果連題目都看不懂,答題也不可能對到哪裡去。
photos放大顯示
量血壓注意事項(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有些人由於不想面對自己有高血壓的事實,或是不想承認自己都沒有在好好控制血壓,基於各種渴望自我感覺良好的理由,對於血壓顯示出的數字就會有討價還價的態度,所以看看上面這張表,如果量血壓時都有符合上面的注意事項,就來誠實面對血壓數字吧!
photos放大顯示
高血壓定義(圖表來源:汪郁榮醫師)(此兩表摘自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摘要參考(作者戴佛安),來源2015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 Chin Med Assoc 2015;78:1-47.)
醫師提醒,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建立正確量血壓的習慣,搭配生活 ...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表示,高血壓症狀多數不明顯,預防關鍵還是 ...
春節假期是溫煦好天,但開工後卻馬上有冷氣團報到,一熱一冷間,當心血壓變化帶來的健康危害。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未必有不適症狀,寒流來襲 ...
2016台灣民眾高血壓盛行率及自知與控制率分析(2013-2015統計) 筆者身為麻醉科醫師,在開刀房裡看到太多其實有高血壓而不自知的病患,也遇 ...
如果你有高血壓,你也會希望自己能夠經常測量,能將血壓值的變化及問題提供給醫師參考,由此看來,在家裡準備一台血壓計絕對是值得的。量血壓時最好量上臂, ...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常敏之榮總心導管醫生黃金洲情侶拍照不求人關渡醫院身心科電話陳嬰華醫師評價降血壓食物排行榜關渡醫院心臟內科榮總心臟團隊鍾法藍facebook
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photos放大顯示為了打造健康的身體,如果可以持續健走運動,大約4個星期就能看到成效。令人遺憾的,健走並非能夠立即見效的...
81歲施明德狠甩6公斤啤酒肚,原來這樣吃!年長者採生酮飲食小心這2大危機"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日前在臉書上曬新的大頭照,明顯瘦了一大圈,寫上「白髮蒼蒼,齒牙全無。尚能嚼食。」許多人誤會他健康出...
飯後喝湯觸「1禁忌」恐把胃撐大!營養師曝喝湯4關鍵這樣喝湯不會胖"
吃飯皇帝大,對於喝湯這門學,常成為餐桌上討論的話題之一,到底飯前喝湯好,還是飯後喝?資深營養師雷小玲提出了4個喝湯觀...
15種過年傳統點心熱量曝光!營養師教你聰明吃不怕熱量暴卡、血壓升高"
過年就是要吃傳統點心,你最喜歡哪一個老味道?營養師高敏敏公布「過年傳統點心熱量圖鑑」,前3名為花生糖、牛肉乾及花生貢...
更年期會影響認知功能、記憶力衰退?醫曝記憶下降3關鍵更年期1營養很重要
更年期熱潮紅會影響認知功能及記憶力?2020年《北美更年期協會》曾發表研究,認為更年期熱潮紅會影響大腦海馬體及前額葉皮層...
草莓控吃起來!冬季吃草莓保護泌尿道、調免疫力,醫師教4個小秘訣安心吃"
冬天正值草莓的盛產季,各種草莓限定甜品也讓人相當期待!醫師提醒,享用草莓甜點時要注意不要吃進過多的糖與反式脂肪。而新...
兒童染疫症狀難辨!高雄首設「小兒快篩陽特診」,桃園推加強版居家照護竹縣設夜間...
國內疫情升溫,各大醫院急診室量能滿載,近期幾例嬰幼兒在急診室排隊等不到救治而死亡的不幸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高雄市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