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加護病房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photos放大顯示
一位90歲的老太太三度中風,無法行走,終日臥床,這半年來插著鼻胃管灌食,老太太前不久因肺炎住院兩週,出院不到三天就又因發燒被送到急診室,胸部X光片呈現肺炎,開始她最近四個月來的第三次入院。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耶,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當一個人退化到吞嚥有困難時,液體(水)是最容易嗆到的,當情況退化更嚴重,口水也會嗆到,而口水24小時都在分泌,如何去防止病人嗆到?這已經不是鼻胃管或經皮胃造瘻所能預防的,因此即便有了鼻胃管或胃造瘻,吸入性肺炎還是無法避免。這就是這類病人會反覆肺炎入院的原因。
如果病人是暫時無法經口進食,短暫的使用鼻胃管灌食是可行的,但如果是退化中的老人,那就得仔細想一想,如果病人自己願意插管,那沒話說,如果他(她)不願意,我們麼可以強迫他們被插管,甚至將他們的手綁起來呢?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90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歐洲有一個國家花了20年的時間去扭轉該國插鼻胃管、或臨終打點滴的習慣,他們主張──「無久病臥床的老人!」。芬蘭的國家政策是希望國人死前二個禮拜才臥床,國家花了很多錢在做預防保健,在做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期望其國人有健康的老人生活。臺灣剛好相反,花了很多的錢在已經倒地的病人身上。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老天讓我們生下來,老天也給了我們很好的退場機制。當人老到不能吃、病到不能吃,此時身體呈現相對脫水狀態,腦內嗎啡的生成量會增加;心、肺衰竭,二氧化碳無法排出,這也會造成所謂的二氧化碳昏迷;肝衰竭時,阿摩尼亞的代謝出問題,會產生肝性腦昏迷;這些都能讓人們可以較舒服地離開人世間,這是老天的恩賜,只是現在的醫療卻忘了老天給我們人類最好的退場機制。
天下雜誌曾經與393公民平台合作,調查臺灣臨終前的醫療現況,結果發現許多「另類的臺灣第一」,無效醫療非常的氾濫。
臺灣有超過5成的醫師為了避免醫療糾紛而實施無效醫療。什麼叫「無效醫療」?也就是這個醫療再也沒有辦法達到醫療「增進病人健康或減少傷害」的目的。無效的醫療分「質的無效」與「量的無效」。「質的無效」是再繼續處置下去,病人仍然處在一種無意識狀態,或是再繼續處置下去,病人仍然會死亡,這是所謂「質的無效」。「量的無效」是假設過去的案例有100個,我們用這個方式繼續救治,病人仍然會死,這就是所謂「量的無效」。
事實上,臺灣加護病房的密度全世界第一,這並不是臺灣人的驕傲,臺灣很多人要死之前,會被送到加護病房走一遭,這是非常突兀的事。臺灣長期依靠呼吸器維生人數是美國的5.8倍,美國的人口數是我們的十幾倍,可是我們呼吸器依賴的人數竟然這麼多,這令我非常憂心。
現代的社會,孩子生的少,年輕人生活壓力很大,試想,一對中年夫妻,當他們面對雙方家長的老病,以及自己所要撫養的子女,所要付的房貸,如果財力不夠雄厚,你叫他們如何過活?臺灣的健保給付無效益的醫療,這助長了許多的老人被現代化的醫療無情的殘害。
在臺灣,您可以見到許多的臥床老人,全身攣縮、多處壓傷,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甚至意識昏迷還在使用呼吸器、還在洗腎的癌末病人…。這些對外國人而言,簡直是無法理解。
亞里布維曾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行動力的衡量。」人活著不只是為了維持一口氣,能感受生命的美好才是真正的活著。放下心中的執念,讓生命回歸正常的軌道,不做生命的延畢生,人生大戲才精彩。
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孝順兩個字,「順」沒做到,怎能說是孝順?因此,如果老人家不願意被插鼻胃管,那就順他的意思吧!沒有鼻胃管,當然可以,因為沒有一個人帶著鼻胃管來到人世間。
我是醫師,我向大眾宣誓,我不要被插鼻胃管,我要美美地死去;期待十年後的臺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我衷心的期盼。
本文獲「醫病平台」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民報》
專欄簡介_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email protected],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文章列表>>
那天加護病房來了一位肺癌患者,同仁對我簡單報告:「男性,45歲,兩週前,被證實是肺癌。這次進入加護病房是因為意識不清楚、血壓下降。」 我一一 ...
經過了兩年的Clerk日子,ㄐㄩㄍㄍ終於即將脫離路障clerk(見習醫師)登入 ... 所以「病房的總醫師」,意思是這個病房掌管一切的資深住院醫師,不是 ...
安寧病房,83歲的李阿公肺癌末期,醫護人員和家屬都知道他即將要離開了。但是,儘管家屬都有親人即將離世的認知,一個始終揮之不去的疑問仍然在他們心中打轉, ...
【關於本專欄】一段醫病故事,不同於其它貼心感人的診間紀錄,而是吳佳璇醫師與媽媽的生活點滴。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時,在身份轉換之間,逐字寫下的心情 ...
陳志金演講急重症醫學會acls柳營奇美掛號費奇美醫院特色郭炳宏大洋塑膠新聞柳營奇美醫院住院病人查詢台大醫院病房位置楊景堯楊泮池林口長庚胸腔內科ptt 聖地牙哥海鮮台灣 兒童齲齒率雲林麥寮牙醫
生孩子到底要選服務好的小診所,還是到大醫院?醫師真心話:除了這3種孕婦,其實...
photos放大顯示大醫院─冷冰冰,沒耐心,行政效率差。小診所─設備差,人力少,無法應付嚴重突發狀況。這就是大家對於大醫院和...
吃蛋有助降血糖!日醫師教生蛋拌飯降血糖、血脂,先加蛋白或先加蛋黃差很大"
一顆雞蛋可以「無中生有」孕育出一隻小雞,由此可知雞蛋中含有生命所需的「全營養」,可以說是最方便的維他命,日本專家表示...
「羞羞臉!這麼大了還用尿布」兒科醫師:戒尿布時,爸媽最常做的3種NG行為
photos放大顯示尿布不用戒?其實總有一天,孩子會跟尿布說再見,如廁訓練若是按照他的行為發展階段來安排,大人小孩都會更輕...
他70歲,看起來像50歲!腸胃科醫師4招逆齡:不吃炒菜,蔬菜用「蒸」的更保留營養
年輕時,納祖德外表看起來,比同年齡的同學還「臭老」;才剛邁入致事之年(70歲)的他,外表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10歲。朋友們...
大腸生病有4種症狀!腸胃科醫師提醒:出現這一種腹痛,往往是急症
photos放大顯示大腸的疾病症狀從大腸解剖生理,我們知道:一、大腸會自行蠕動,有時會有強烈的蠕動波刺激排便。二、大腸負責...
做大腸鏡為何要吃「低渣飲食」?醫師自己竟都吃滷肉飯!關於「大腸鏡檢查」你該懂...
photos放大顯示為了將腸胃道呈現乾淨狀態,醫師建議檢查前2〜3天,必須避免含膳食纖維的高纖食物,例如蔬菜、水果,不易消化...
在網路發問,醫師沒有「順便回答一下」的義務!有病掛號,才是尊重專業
photos放大顯示上週在臉書看到一篇文章「臺灣沒有好工作的最大原因,是我們不尊重專業的價值」,文章提到「大家願意花錢到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