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跟著走
  • 找診所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找資訊
    • 2021-01-27 每日頭條
    • 2021-01-26 每日頭條
    • 2021-01-25 每日頭條
    • 2021-01-24 每日頭條
    • 2021-01-23 每日頭條
    • 2021-01-22 每日頭條
    • 2021-01-21 每日頭條

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

  •   新聞
  • 投稿作者
  • 寒之

大腸癌大腸息肉 文章 參考資訊

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

photos放大顯示

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近年來,台灣胃癌、肝癌等傳統癌症罹患人數漸漸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悄悄升高,來到與歐美先進國家齊驅的程度。當今的台灣,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驚人的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這是一個多麼震驚的數字!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接受篩檢,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50%;如果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以遠離這個威脅。

做大腸鏡是我最繁重的日常臨床業務,一年必須經手超過1500例的大腸鏡檢。除了篩檢大腸鏡外,內視鏡切除大型早期病灶的工作也是我的拿手絕活,找到早期大腸癌並根治,是我的成就感來源。但是一個接一個多到嚇人的病例,卻讓我開始感到害怕:到底還有多少人的腸子裡有這些可怕的病灶?心想,一定要有人來告訴民眾兩件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癌,而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鏡多久要做一次?─大腸腫瘤的生長速度

「醫師,我到底應該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我看醫藥新聞說,每年要做⋯⋯」這是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事定期要做,例如每年要繳稅、車子跟電梯要定期保養、濾水器要定期換濾芯、家長每學期要參加學校日、成人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三次等。

我們在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受檢者的大腸鏡檢查時,時常發現有人每年或每兩年就來做,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可能有人會問,「我前年做大腸鏡沒問題,但是最近大便不成形,會不會這段時間長出大腸癌?不是說排便習慣改變,就要提高警覺嗎?」加上媒體報導名人罹患大腸癌效應,做大腸鏡好像已經變成全民運動了。

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這個問題要回答,必須先知道大腸腫瘤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腫瘤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沒有在大腸裡裝置監視器,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一些線索推估出速度。

大腸至少要5年才會養大腺瘤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台灣平均每3~4位50歲以上的成人有腺瘤性息肉,每20位有一個有進行性腺瘤(超過1公分或細胞已經有變異的腺瘤)。實際上,從來不做篩檢的人也沒有說每3、4個人就有一位罹患大腸癌,這件事意味著其實很多小腺瘤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只是任何大腺瘤都有還小的時候,以目前的科技仍無法預測到底哪些小腺瘤是將來是會長大,甚至癌變,而哪些又是終其一生都不會變化。因此,目前在臨床上才會將檢查當中看到的「腺瘤性息肉」通殺。這「通殺」策略,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另一個同樣來自美國的研究則顯示,有做過大腸鏡篩檢的人,其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據推估,第一次大腸鏡提供了約80%的保護力,接下來的追蹤檢查則可以進一步提升保護力。因此我們可以說,第一次的檢查最重要,後續追蹤檢查適度就好。因為在第一次檢查前,大腸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養出一顆腺瘤(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把腺瘤切掉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再長新的病灶出來(當然也有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切除息肉後,需要年年追蹤嗎?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第一次的檢查結果,跟將來會不會再長出新腺瘤的風險有關。通常大腸鏡檢查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組:

● 完全正常。 ● 低風險(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 ● 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

研究顯示,這三組人切除腺瘤性息肉後,未來再長出腺瘤性息肉的風險大不相同,因此美國的指引建議,各組做完第一次大腸鏡後的追蹤間隔分別為10年、5年與3年。

根據台大醫院對五千個做過至少兩次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所做的研究顯示,上述各組長出進行性腺瘤的比率分別為1.3%(五年)、2.4%(五年)與8.5%(三年),長出癌症者在這五千個人裡總共只有三人。所以檢查結果是正常或只有一、兩顆小腺瘤的人,其實「保固」時間還蠻長的。提醒各位,第一次檢查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腸子清得非常乾淨,請一位很仔細的醫師把腺瘤都找出來並切除乾淨,才能有足夠的保固效果。

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

photos放大顯示

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近年來,台灣胃癌、肝癌等傳統癌症罹患人數漸漸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悄悄升高,來到與歐美先進國家齊驅的程度。當今的台灣,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驚人的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這是一個多麼震驚的數字!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接受篩檢,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50%;如果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以遠離這個威脅。

做大腸鏡是我最繁重的日常臨床業務,一年必須經手超過1500例的大腸鏡檢。除了篩檢大腸鏡外,內視鏡切除大型早期病灶的工作也是我的拿手絕活,找到早期大腸癌並根治,是我的成就感來源。但是一個接一個多到嚇人的病例,卻讓我開始感到害怕:到底還有多少人的腸子裡有這些可怕的病灶?心想,一定要有人來告訴民眾兩件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癌,而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鏡多久要做一次?─大腸腫瘤的生長速度

「醫師,我到底應該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我看醫藥新聞說,每年要做⋯⋯」這是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事定期要做,例如每年要繳稅、車子跟電梯要定期保養、濾水器要定期換濾芯、家長每學期要參加學校日、成人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三次等。

我們在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受檢者的大腸鏡檢查時,時常發現有人每年或每兩年就來做,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可能有人會問,「我前年做大腸鏡沒問題,但是最近大便不成形,會不會這段時間長出大腸癌?不是說排便習慣改變,就要提高警覺嗎?」加上媒體報導名人罹患大腸癌效應,做大腸鏡好像已經變成全民運動了。

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這個問題要回答,必須先知道大腸腫瘤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腫瘤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沒有在大腸裡裝置監視器,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一些線索推估出速度。

大腸至少要5年才會養大腺瘤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台灣平均每3~4位50歲以上的成人有腺瘤性息肉,每20位有一個有進行性腺瘤(超過1公分或細胞已經有變異的腺瘤)。實際上,從來不做篩檢的人也沒有說每3、4個人就有一位罹患大腸癌,這件事意味著其實很多小腺瘤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只是任何大腺瘤都有還小的時候,以目前的科技仍無法預測到底哪些小腺瘤是將來是會長大,甚至癌變,而哪些又是終其一生都不會變化。因此,目前在臨床上才會將檢查當中看到的「腺瘤性息肉」通殺。這「通殺」策略,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另一個同樣來自美國的研究則顯示,有做過大腸鏡篩檢的人,其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據推估,第一次大腸鏡提供了約80%的保護力,接下來的追蹤檢查則可以進一步提升保護力。因此我們可以說,第一次的檢查最重要,後續追蹤檢查適度就好。因為在第一次檢查前,大腸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養出一顆腺瘤(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把腺瘤切掉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再長新的病灶出來(當然也有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切除息肉後,需要年年追蹤嗎?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第一次的檢查結果,跟將來會不會再長出新腺瘤的風險有關。通常大腸鏡檢查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組:

● 完全正常。 ● 低風險(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 ● 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

研究顯示,這三組人切除腺瘤性息肉後,未來再長出腺瘤性息肉的風險大不相同,因此美國的指引建議,各組做完第一次大腸鏡後的追蹤間隔分別為10年、5年與3年。

根據台大醫院對五千個做過至少兩次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所做的研究顯示,上述各組長出進行性腺瘤的比率分別為1.3%(五年)、2.4%(五年)與8.5%(三年),長出癌症者在這五千個人裡總共只有三人。所以檢查結果是正常或只有一、兩顆小腺瘤的人,其實「保固」時間還蠻長的。提醒各位,第一次檢查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腸子清得非常乾淨,請一位很仔細的醫師把腺瘤都找出來並切除乾淨,才能有足夠的保固效果。

#1 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息肉一定會癌化嗎?
根據統計,約有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大腸息肉又分成腺瘤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其中,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
#2 大腸息肉一定會癌化嗎? | 雜誌
根據統計,約有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大腸息肉又分成腺瘤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其中,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
#3 大腸息肉為7成腸癌起因!遠離大腸息肉飲食這樣吃
預防癌症飲食☀腸胃☀飲食不均衡,大腸息肉找上門!「七成癌變,竟然都來自於腸道長息肉?」大腸息肉隱憂,多數國人皆為危險群,遠離大腸息肉, ...
#4 大腸息肉 前癌病變大腸鏡息肉切除術讓您免除惡夢
大腸癌為已開發國家中常見的癌症,在開發中國家也漸漸成為最常見的癌症。現在由於 ... 很多人都聽說過大腸息肉是癌症的前身,但是息肉到底是什麼東西?息肉和 ...
#5 大腸息肉不切除,10年後會變成癌症?
大腸癌有85%是由大腸息肉衍生而成。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吳昌杰指出,大腸息肉的型態有很多.
#6 息肉是大腸癌前兆
息肉從哪裡來? 特別報導日前馬總統在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大腸有兩顆息肉,大腸息肉頓時引起眾人的關切,由於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關係密切,因此,千萬 ...
#7 大腸息肉,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常見消化疾病介紹
一般而言由大腸的黏膜層增生出來的組織可稱為息肉。依息肉 ... 因為根據國外Vogelstein等人之研究,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慢慢轉變而成的。
#8 大腸鏡對大腸息肉的治療
大腸鏡對大腸息肉的治療. 胃腸內科 余方榮 主治醫師(102年4月). 一位55歲王先生,有家族史為大腸癌(一位兄長),最近6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及裏急後重(想解大便 ...
#9 大腸息肉非切不可?胃腸科醫師:切息肉前,你該知道的5件事
定期大腸鏡檢加上息肉切除,是目前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隨著無痛大腸鏡的普及,人們對檢查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不過息肉切除畢竟屬於侵入性的 ...


大腸息肉原因大腸息肉病徵大腸息肉症狀大腸息肉保養大腸息肉種類大腸息肉飲食大腸息肉切除費用大腸息肉切片大腸息肉切除後之飲食大腸息肉大小

有便血症狀,是不是得了大腸癌?! 大腸癌
12 年前

有便血症狀,是不是得了大腸癌?!

   痔瘡是最常見的肛門疾病,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痔瘡,只是大小及嚴重程度不同而已,五十歲以上平均每2個人就有1位曾...

大腸癌發生率降低90%!不想息肉變成大腸癌,你該建立的4個好習慣 大腸癌
4 年前

大腸癌發生率降低90%!不想息肉變成大腸癌,你該建立的4個好習慣

photos放大顯示「大腸癌」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許多民眾都知道,息肉是演變成大腸癌的主因,經由篩檢發現大腸息...

豬哥亮大腸癌已肝轉移 積極治療仍可控制 大腸癌
4 年前

豬哥亮大腸癌已肝轉移 積極治療仍可控制

photos放大顯示(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綜藝天王豬哥亮因為罹患大腸癌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日前傳出肝轉移病況,目前正...

標靶藥抑制腫瘤 腸癌轉移合併治療效益大 大腸癌
10 年前

標靶藥抑制腫瘤腸癌轉移合併治療效益大

  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個案數已突破萬人,其中約2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即便是沒有轉移的患者,有四到五成最後還是...

驚!婦人腰痛半年 竟是大腸癌作祟 大腸癌
7 年前

驚!婦人腰痛半年 竟是大腸癌作祟

photos放大顯示(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60歲的陳姓婦人,因為腰痛四處求醫,都沒有解決持續腰痛的問題;直至...

遠離沉默殺手大腸癌 定期篩檢不可少" 大腸癌
2 年前

遠離沉默殺手大腸癌定期篩檢不可少"

做完大腸鏡,一定要問醫師的4個救命問題 大腸
4 年前

做完大腸鏡,一定要問醫師的4個救命問題

photos放大顯示很多人會抱怨,做完大腸鏡後麻醉醒來只得到一兩句話:「正常」、「沒問題」或「請回門診,門診醫師會跟你說明...

新式大腸鏡 有效降低腸癌發生率 大腸
4 年前

新式大腸鏡 有效降低腸癌發生率

photos放大顯示(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式大腸鏡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及大腸息肉最重要的...

三高隱憂 大腸癌罹癌人數居高不下 大腸癌
9 年前

三高隱憂大腸癌罹癌人數居高不下

   隨著國人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肉類與精緻食品過量攝取,同時膳食纖維缺乏,肥胖人口增加等,使得國人癌症發生人數...

久坐不動藏危機 研究:大腸癌風險增 大腸癌
3 年前

久坐不動藏危機研究:大腸癌風險增

  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坐著的,尤其是一般行政工作的上班族,常常一坐就是8到9個小時,之前曾有研究說,長期坐著對健康不利...

子宮頸癌、大腸癌...4大癌症免費篩檢,一次報給你知! 大腸癌
6 年前

子宮頸癌、大腸癌...4大癌症免費篩檢,一次報給你知!

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不少癌症,也有說明一些政府補助的檢查,今天一次將補助的檢查整理給大家,希望符合條件的朋友,務必定期檢...

力抗大腸癌,多吃蔬果準沒錯?3觀念別搞錯 大腸癌
4 年前

力抗大腸癌,多吃蔬果準沒錯?3觀念別搞錯

「你一定是肉吃太多、青菜吃太少啦!」突然聽到朋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消息,許多人會下類似的結論,並且鼓勵朋友養成多吃蔬果...


全台健保診所查詢

最新文章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增加速度比男性還快!中研院帶你看關鍵差異+外在致癌因子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增加速度比男性還快!中研院帶你看關鍵差異+外在致癌因子
為什麼去減肥門診,瘦身反而容易失敗?專家:沒搞懂減肥「6大錯誤心理」,吃再少也瘦不了
為什麼去減肥門診,瘦身反而容易失敗?專家:沒搞懂減肥「6大錯誤心理」,吃再少也瘦不了
沒感冒也喉嚨有痰?原來是身體太「濕」了!中醫師教你自製「超簡單乾荷茶」化痰祛淤
沒感冒也喉嚨有痰?原來是身體太「濕」了!中醫師教你自製「超簡單乾荷茶」化痰祛淤
「女生那樣請客,男生都覺得妳很可怕!」50歲鄧惠文:為何當小女生時請客被嫌棄,成了大姐卻可以盡情買單
「女生那樣請客,男生都覺得妳很可怕!」50歲鄧惠文:為何當小女生時請客被嫌棄,成了大姐卻可以盡情買單
40歲後的腰痛、小腹凸,恐是「內臟下垂」害的!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坐著動」幫內臟歸位 贊助
40歲後的腰痛、小腹凸,恐是「內臟下垂」害的!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坐著動」幫內臟歸位 贊助
請政治家拿出良心,不要亂喊封城!面對台灣下個挑戰「返鄉過年」,姜冠宇醫師:「2件事」減少感染風險
請政治家拿出良心,不要亂喊封城!面對台灣下個挑戰「返鄉過年」,姜冠宇醫師:「2件事」減少感染風險
桃園疫情升溫》匡列5千人隔離,雙北市民也在列!哪些人要居家隔離?桃園醫院「陪病、探病」新規定?懶人包一次看
桃園疫情升溫》匡列5千人隔離,雙北市民也在列!哪些人要居家隔離?桃園醫院「陪病、探病」新規定?懶人包一次看
桃園醫護準備好共赴國難!台大醫施景中揭:政府祭出的「部桃專案」是什麼?
桃園醫護準備好共赴國難!台大醫施景中揭:政府祭出的「部桃專案」是什麼?
台產「神單」夯》防疫保單「什麼情況」不一定會理賠?還有哪些保單可以買?懶人包一次看
台產「神單」夯》防疫保單「什麼情況」不一定會理賠?還有哪些保單可以買?懶人包一次看
補氣過好年,六福年菜養生入手! 贊助
補氣過好年,六福年菜養生入手! 贊助

健康影音

健康跟著走
© 2020 健康跟著走.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