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吃完飯就有點心唷~」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拐小孩吃飯很糟糕
photos放大顯示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媽媽留言:「我們家小朋友的每一頓飯,碗都被塞得滿滿,很怕他們餓著。」還有其他媽媽寫道:「孩子挑食、含飯不吞、只吃肉不吃菜、只吃菜不吃肉、不愛喝水。」看來,做父母的,都常常因為孩子的飲食問題而感到擔憂,有時甚至還會理智線因此斷掉。
還餵得下就代表沒吃飽?四種錯誤的飲食教養迷思
想要孩子好好吃飯,一定要培養快樂的動機,讓孩子吃得盡興。而關於「吃飯」這件事,家長有太多的迷思了,因此讓大人小孩都不快樂。
迷思一:不可以用手抓食物
大人往往認為吃飯規矩要從小建立,不然會養成壞習慣。例如:不可以用手抓食物、一定要坐著吃、飯就是要吃完,每次都剩不僅浪費又會養成習慣。
正確觀念:國外已經有研究發現,從副食品起就讓孩子用手吃東西,享受吃東西的樂趣,自己決定要吃多少,然後追蹤其飲食習慣,發現長大後有挑食行為的比例,相較於大人一直用湯匙餵食者少。當自己不能有選擇食物的權利,吃飯又有一堆限制規矩,如果要能享受吃飯,那簡直天方夜譚。
迷思二:多餵還吃得下,就是沒吃飽
孩子說不吃了,但明明多餵些也還吃得下,或吃完飯孩子就吵著要吃零食,又或晚上還在討奶,一定是沒吃飽,下次應該要餵孩子多吃一點。
正確觀念:引起食慾的中樞是在大腦中的下視丘,而不是胃,所以儘管胃已經有脹滿的感覺了,我們的大腦通常會先忽略這個訊息,直到20至30分鐘才會讓你意識到自己真的飽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往往吃下的會比胃需要的食物更多;也是為什麼孩子說飽了,我們卻還可以再餵進一些食物的真相。
另外,有些時候,你會不會也想要在吃完飯後,再吃一些其他的食物呢?同樣地,對孩子 來說,當吃進含較多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時,會增加飽足感,可是對於這類食物,因為孩子的咀嚼能力有限,因此能攝取到的營養相對較少,孩子相對也較容易餓,這是正常的,而不是孩子沒吃飽呀!大人冤枉呀!
迷思三:餐餐都要什麼都給足
孩子正在成長,營養就是要豐富,飯菜肉水果每樣都要給足。副食品也應該每一餐什麼食物都加進去!
正確觀念:孩子一天有五到六餐,營養素的計算方式應該以一整日吃進的份量為準,而不是每餐都要到達建議量。
迷思四:飯後有點心,孩子正餐才會吃得更好
吃完飯就給點心,會讓孩子吃得更多更好!
正確觀念:根據近幾年來的研究顯示,吃飯有壓力、或者是利用點心來誘導小朋友進食,只會讓甜點、零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而且更會強化孩子的挑食行為,破壞用餐氣氛。
孩子,好好吃飯有這麼難嗎?
至於孩子,吃飯也常有些「症頭」。在破除迷思後,也該有對症下藥的策略吧!
飲食常見問題一 孩子常沒吃幾口就跑掉了
很多小朋友在吃飯時很沒耐心,吃了一、二口就跑掉,爸媽都很煩惱該不該把他們抓回來繼續吃。
我的看法是這樣:有些孩子年齡較小,注意力只有五到十分鐘,家長要把握餵食的時間。至於孩子跑掉父母該不該把小孩抓回來,我建議不用特別去追,因為如果你追著去餵孩子,就會養成他的壞習慣。
不用擔心孩子會因為不追著餵就吃不飽,即便你追著再多餵一、二口,「孩子覺得的飽」跟「大人覺得的飽」也都是兩件事情,教養者往往都會有「大人覺得你沒飽」這種想法,其實不應過度期待孩子會把食物全部吃光。
我會試著去引導,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餐盤,運用餐盤中的食物或餐具(如:學習夾),讓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夾食物。你若是餵他吃、逼他吃,孩子就只會注意手中的玩具。早期教育的重點不是吃多吃少,而在於誘發孩子的飲食動機。
飲食常見問題二 大人幫忙夾太多菜,份量過多
長輩在餵食小朋友的過程中,常常會將飯、菜、肉都添得滿滿的,家長也喜歡幫孩子多夾一些。當孩子看到這麼大一盤(碗),又要把它吃光,其實會不開心,吃的意願就會降低。而且重點是,這樣孩子最後吃進去的總量,絕對不是一開始你覺得剛好的量。
我們可以試著反其道而行,將每一餐都裝得少少的,飯跟菜的量可以是一個手掌大;或是遵從「拇指定律」,就是按照孩子的年齡給予相對的量,例如兩歲的孩子,紅蘿蔔、花椰菜,都給兩小匙,就已經足夠。吃多吃少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吃完。
吃飯不專心,往往是因為孩子在飲食中找不到成就感。有些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就會開始搶筷子、或是搶父母的碗,都是在尋求成就感及獨立的展現。若孩子已邁入三歲以後的階段,我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動手夾菜、吃飯,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份量。有一次我就這樣讓孩子自己吃飯,每道菜數量都很少,但當我問他還要不要吃的時候,孩子竟然說他還要再吃、還會餓。
台灣小孩多半都不知道什麼是「餓」,還有種所謂「三加二餐」的做法,對於更小的小孩也會拼命地餵奶。但其實孩子只要過了兩歲,大人吃什麼,孩子就跟著吃,不要再一直餵奶。如果不讓孩子試著吃其他的食物而只餵奶,正餐又怎麼會吃呢?
另外,你有沒有發現帶孩子到外面吃飯,孩子就是喜歡餐桌上瓶瓶罐罐的配料,父母在家其實可以善用這一點特性,讓孩子自己動手加天然的配料,好玩又好吃,例如白芝麻及黑芝麻、海苔絲、小魚乾、魚鬆及肉鬆等,一定比開著電視餵孩子吃飯來得好很多。
photos放大顯示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媽媽留言:「我們家小朋友的每一頓飯,碗都被塞得滿滿,很怕他們餓著。」還有其他媽媽寫道:「孩子挑食、含飯不吞、只吃肉不吃菜、只吃菜不吃肉、不愛喝水。」看來,做父母的,都常常因為孩子的飲食問題而感到擔憂,有時甚至還會理智線因此斷掉。
還餵得下就代表沒吃飽?四種錯誤的飲食教養迷思
想要孩子好好吃飯,一定要培養快樂的動機,讓孩子吃得盡興。而關於「吃飯」這件事,家長有太多的迷思了,因此讓大人小孩都不快樂。
迷思一:不可以用手抓食物
大人往往認為吃飯規矩要從小建立,不然會養成壞習慣。例如:不可以用手抓食物、一定要坐著吃、飯就是要吃完,每次都剩不僅浪費又會養成習慣。
正確觀念:國外已經有研究發現,從副食品起就讓孩子用手吃東西,享受吃東西的樂趣,自己決定要吃多少,然後追蹤其飲食習慣,發現長大後有挑食行為的比例,相較於大人一直用湯匙餵食者少。當自己不能有選擇食物的權利,吃飯又有一堆限制規矩,如果要能享受吃飯,那簡直天方夜譚。
迷思二:多餵還吃得下,就是沒吃飽
孩子說不吃了,但明明多餵些也還吃得下,或吃完飯孩子就吵著要吃零食,又或晚上還在討奶,一定是沒吃飽,下次應該要餵孩子多吃一點。
正確觀念:引起食慾的中樞是在大腦中的下視丘,而不是胃,所以儘管胃已經有脹滿的感覺了,我們的大腦通常會先忽略這個訊息,直到20至30分鐘才會讓你意識到自己真的飽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往往吃下的會比胃需要的食物更多;也是為什麼孩子說飽了,我們卻還可以再餵進一些食物的真相。
另外,有些時候,你會不會也想要在吃完飯後,再吃一些其他的食物呢?同樣地,對孩子 來說,當吃進含較多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時,會增加飽足感,可是對於這類食物,因為孩子的咀嚼能力有限,因此能攝取到的營養相對較少,孩子相對也較容易餓,這是正常的,而不是孩子沒吃飽呀!大人冤枉呀!
迷思三:餐餐都要什麼都給足
孩子正在成長,營養就是要豐富,飯菜肉水果每樣都要給足。副食品也應該每一餐什麼食物都加進去!
正確觀念:孩子一天有五到六餐,營養素的計算方式應該以一整日吃進的份量為準,而不是每餐都要到達建議量。
迷思四:飯後有點心,孩子正餐才會吃得更好
吃完飯就給點心,會讓孩子吃得更多更好!
正確觀念:根據近幾年來的研究顯示,吃飯有壓力、或者是利用點心來誘導小朋友進食,只會讓甜點、零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而且更會強化孩子的挑食行為,破壞用餐氣氛。
孩子,好好吃飯有這麼難嗎?
至於孩子,吃飯也常有些「症頭」。在破除迷思後,也該有對症下藥的策略吧!
飲食常見問題一 孩子常沒吃幾口就跑掉了
很多小朋友在吃飯時很沒耐心,吃了一、二口就跑掉,爸媽都很煩惱該不該把他們抓回來繼續吃。
我的看法是這樣:有些孩子年齡較小,注意力只有五到十分鐘,家長要把握餵食的時間。至於孩子跑掉父母該不該把小孩抓回來,我建議不用特別去追,因為如果你追著去餵孩子,就會養成他的壞習慣。
不用擔心孩子會因為不追著餵就吃不飽,即便你追著再多餵一、二口,「孩子覺得的飽」跟「大人覺得的飽」也都是兩件事情,教養者往往都會有「大人覺得你沒飽」這種想法,其實不應過度期待孩子會把食物全部吃光。
我會試著去引導,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餐盤,運用餐盤中的食物或餐具(如:學習夾),讓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夾食物。你若是餵他吃、逼他吃,孩子就只會注意手中的玩具。早期教育的重點不是吃多吃少,而在於誘發孩子的飲食動機。
飲食常見問題二 大人幫忙夾太多菜,份量過多
長輩在餵食小朋友的過程中,常常會將飯、菜、肉都添得滿滿的,家長也喜歡幫孩子多夾一些。當孩子看到這麼大一盤(碗),又要把它吃光,其實會不開心,吃的意願就會降低。而且重點是,這樣孩子最後吃進去的總量,絕對不是一開始你覺得剛好的量。
我們可以試著反其道而行,將每一餐都裝得少少的,飯跟菜的量可以是一個手掌大;或是遵從「拇指定律」,就是按照孩子的年齡給予相對的量,例如兩歲的孩子,紅蘿蔔、花椰菜,都給兩小匙,就已經足夠。吃多吃少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吃完。
吃飯不專心,往往是因為孩子在飲食中找不到成就感。有些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就會開始搶筷子、或是搶父母的碗,都是在尋求成就感及獨立的展現。若孩子已邁入三歲以後的階段,我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動手夾菜、吃飯,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份量。有一次我就這樣讓孩子自己吃飯,每道菜數量都很少,但當我問他還要不要吃的時候,孩子竟然說他還要再吃、還會餓。
台灣小孩多半都不知道什麼是「餓」,還有種所謂「三加二餐」的做法,對於更小的小孩也會拼命地餵奶。但其實孩子只要過了兩歲,大人吃什麼,孩子就跟著吃,不要再一直餵奶。如果不讓孩子試著吃其他的食物而只餵奶,正餐又怎麼會吃呢?
另外,你有沒有發現帶孩子到外面吃飯,孩子就是喜歡餐桌上瓶瓶罐罐的配料,父母在家其實可以善用這一點特性,讓孩子自己動手加天然的配料,好玩又好吃,例如白芝麻及黑芝麻、海苔絲、小魚乾、魚鬆及肉鬆等,一定比開著電視餵孩子吃飯來得好很多。
小孩老是要三催四請才願意來吃飯,或總是吃飯慢吞吞,又愛吃不吃的,讓大人氣都氣飽了。 ... 不強迫孩子坐餐椅上吃完飯 ... 職能治療師、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也建議,用餐時應好好把握孩子前十 ... 為何父母這麼執著於把飯吃完?
小孩老是要三催四請才願意來吃飯,或總是吃飯慢吞吞,又愛吃不吃的,讓大人氣都氣飽了。 ... 不強迫孩子坐餐椅上吃完飯 ... 職能治療師、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也建議,用餐時應好好把握孩子前十 ... 為何父母這麼執著於把飯吃完?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媽媽留言:「我們家小朋友的每一頓飯,碗都被塞得滿滿,很怕他們餓著。」還有其他媽媽寫道:「孩子挑食、含飯不吞、只吃肉不吃 ...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媽媽留言:「我們家小朋友的每一頓飯,碗都被塞得滿滿,很怕他們餓著。」還有其他媽媽寫道:「孩子挑食、含飯不吞、只吃肉不吃 ...
吃飯慢的原因佐司瓦僅存的聖物向主人致意wow點點和朵朵wow一歲吃飯ptt線上論壇ptt吃飯吃太久1歲3個月不吃飯ptt校版 打麻將 預防 什麼 病初二十六拜拜怎麼說胃食道逆流 肥胖 專家
就學這招!日減肥專家親身體驗:早晚不忌口、中午喝水500CC,半年瘦6公斤
photos放大顯示減肥就算不為瘦身,也是為了身體健康,可面對琳瑯滿目的減肥法,總讓人不知該從何下手。夏日炎炎,不想運動把...
戶外活動要小心!只是被「蜱蟲」咬,竟會要命...5月是好發期間,專家:做4件事預防
photos放大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登山成了熱門運動,但是5月起也是蜱蟲好發時間,是許多疾病的傳染媒介如萊姆病、蜱媒腦炎...
戴口罩悶出油、大爆痘?日專家教你做「冰口罩」還能清粉刺、緊縮毛孔、補救乾唇
編按:新冠疫情日漸升溫,口罩成了出門必備品。隔絕病毒的口罩,其實也能變身最強美顏武器,既然必須成天戴口罩,不如就趁這...
熊本進口草莓農藥超標!想減少農藥殘留毒物專家認證:這樣洗才有效
食藥署在8日公告新一批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其中發現有日本出口的熊本「MEIKO鮮草莓」農藥殘留容許量不符規定,檢出殘留農藥...
4月正是產季》假蜜有四種!你買的到底是糖漿還是蜂蜜?專家教你買對真蜂蜜
根據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裕文2013年研究調查發現,台灣約有一半的市售蜂蜜有摻假。台北市衛生局2013年調...
「氣炸鍋」其實比你想像中的毒!「這危害」比傳統油鍋高13倍...專家教你「3件事」...
photos放大顯示近年主打健康、無油的氣炸鍋真的健康嗎?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與多個研究單位合作大型研究計畫,其中長榮大學...
年紀大了,千萬不要吃到飽!清史專家揭密:康熙皇帝的4大養生之道
photos放大顯示康熙、乾隆的養生之道,有對照組高高在上的帝王、后妃們,都在尋找各種長壽的祕訣,無論吃的還是鍛鍊的,都是...
教養書說小孩哭鬧絕不能理他》鍾欣凌:一件事,讓我認清孩子不能「照書養」
photos放大顯示總是面帶爽朗笑容,自然不做作的粉紅豬─鍾欣凌,在戲劇這方天地,她hold住每一個角色。螢光幕前的她似乎總是...
預防肺炎,從改善「吞嚥」開始!讓爸媽老了安心用餐,專家教你「點頭吃飯」
photos放大顯示(編按: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的健保資料庫中,分析有吞嚥困難的民眾,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比率,是沒有吞嚥困難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