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發堂」8年高達97人死亡...數百名精神病人背後,有一群不希望他們回家的家屬
photos放大顯示
Photo Credit: 龍發堂長期收容數百名精神病患的宗教機構高雄龍發堂,最近爆發嚴重傳染病疫情,引發衛生單位介入檢查,使得幾已被台灣社會遺忘的龍發堂,以及裡頭令人皺眉的照顧方式與生活品質,再度受到輿論關切。
龍發堂於1970年代成立,原本是佛堂,後來住持釋開豐決定收容精神病患,於是台灣各地逐漸有家屬將病患送來,到了1980年代最多曾收容上千名精神病患。2000年,龍發堂爆發肺結核疫情,當時衛生單位曾強制將精神病患轉至正規精神醫療機構安置,很多人以為龍發堂就此走入歷史,沒想到風聲一過,他們繼續收容精神病患,而且照顧品質依然惡劣,導致最近又爆發傳染疫情。
除了肺結核與痢疾群聚感染,高雄市衛生局也發現裡頭的住民死亡率偏高,龍發堂近8年共97人死亡,每年平均死亡人數高於一般精神照護之家,其死亡原因50%以上是營養不良或「外力侵襲致死」,甚至曾在龍發堂看見病患赤裸下體,被鍊綁在床邊。
既然龍發堂的居住與照顧品質連基本醫療與衛生水準都達不到,為什麼能夠招來這麼多精神病患?有兩個說法,一是台灣精神醫療做得不夠好,家屬沒其他選擇,只好把人送到龍發堂。二是龍發堂本身對於收容精神病患很有意願,即使台灣精神醫療已有長足進步,他們還是希望從事這樣的工作。
哪一個說法才對?在20到30年前,第一個說法站得住腳,因為那時台灣的醫療院所收治精神病患的量能還不足,家屬如果找不到安置處所,又聽說有一個可以終生照顧、一勞永逸的龍發堂,便會列入考慮。然而到了今天,台灣精神醫療體系已經明顯進步,也有能力照顧所有精神病患,但龍發堂竟然還堅持要照顧精神病患,顯然他們需要精神病患已大過精神病患需要他們。
此外,家屬對精神醫療認識不足或信任不夠,再加上精神醫療體系本身蕪蔓龐雜,以及各單位間的轉銜承接做得不夠好,也是龍發堂可以繼續在台灣社會生存的原因。
有人說龍發堂是「台灣特有、難以歸類的精神病患照顧模式」,其實早在十三世紀的英國,就已有神職人員設立收容機構,照顧窮人與精神病患,這機構後來成了著名的貝特萊姆(Bethlem)精神科醫院,至今仍在營運。那時不曉得精神病患生病了,只是出於善心收留,避免他們流落街頭,了十八、十九世紀才開始認識到,精神病患的種種光怪陸離的思想與行為,非因意志薄弱或中邪附魔,而是一種病態表現,於是歐美開始設立精神科醫院。
因為這樣的觀念轉變,連帶使得人們同情精神病患的處境,於是兩百年前左右,法國醫師皮內爾(Philippe Pinel)首先把精神病患身上的鐵鍊解開,讓他們接受人道照顧,開啟了精神醫療的新紀元。1954年抗精神病藥物在法國問世,許多精神病患的病情得到緩解,使得英美等國開始提倡社區精神醫療,也就是讓所有經過治療的精神病患回歸社區,不要再住在荒郊野外的精神病院,於是在1990年代關閉了最後一所大型精神療養院。
所以說龍發堂模式,乃精神醫療萌發前歐美普遍的照顧模式,絕非台灣特有,只是幾百年過去了,這類模式早已走入歷史,但台灣竟然還保有精神醫療的活化石。何以致之?精神醫療的可近性顯然是癥結所在。
精神醫療的可近性,可分為醫療資源與病患與家屬的就醫行為兩部分。在精神醫療資源方面,台灣精神醫療體系目前提供給精神病患的照顧模式,依病情輕重與急慢,可依序分為門診、居家治療(醫護至病患家裡診視)、急診、急性短期住院(一到兩個月)、日間住院(從早上留院到傍晚)、社區復健(從早上到傍晚在社區定點參加治療活動)、康復之家(晚上與假日住在社區型單位)、慢性復健住院(一年半左右)、精神護理之家(長期居住,政府有補助)與公費養護(國家負責照顧家屬年邁的精神病患)等等,目前可供長期居住的床位有一到兩萬張,精神科醫師一千八百名,精神科護理師五千多名,還有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專業人員近千名,可說已建立了夠大夠好的精神醫療體系。
既然如此,何以仍有家屬與病患得不到滿意照顧?
一、精神醫療體系這麼複雜,每個階段都需專業人員做好轉介與安置措施,一旦有了失誤,便會讓欠缺病識感的病患從醫療體系離開。
二、病患與家屬對精神病仍不夠了解,最常見的迷思是「不吃藥,光靠照顧也會好」,以及「精神病患很危險,住在社區宛如不定時炸彈」,使得有些家屬對精神醫療望之卻步,或者想讓精神病患永遠待在機構裡,不要回家,而這與精神醫療的處理標準有所扞格,久而久之,家屬便對正規醫療失望,轉而尋求其他照顧模式了。
其實以思覺失調症來說,最重要的治療就是確保病患能夠持續服藥,如果藥效不佳或產生副作用,也還有好幾線藥物可以替換,而精神病患的嚴重暴力行為並未比一般人高,家屬與社區民眾不應排斥。在精神病患的照顧上若有任何問題,可向就醫單位的醫療人員反應,或向當地衛生局求助,而非對精神醫療失去信心,甚至不讓病患接受正規治療。
在高雄市衛生局介入處理以後,龍發堂已暫時不再收容精神病患,但過沒多久會不會又故態復萌?龍發堂已經完成階段性使命,未來除非轉型成合法精神醫療機構,否則不應再繼續收容精神病患,這點必須由高雄市衛生局持續把關。
作者簡介_沈政男 醫師
精神科醫師,《壹週刊》、《國語日報》、《女人變有錢》專欄作者
精神病人的康復問題缺乏足夠支持”,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姜濤 .... 家屬把所有責任推給政府,拒絕繳納住院費用,也拒絕接回家,“他家人 ...
精神病患回家後,家屬該如何照顧? 黃怡寧 護士. 精神病患一但出院後,家屬仍續再協助個案按時回診及按時服藥,更要督促及訓練個案在家日常生活照護,千萬不要 ...
資源,多數病人如能及早就醫治療,並規律地. 返診,且維持 .... 的精神疾病,病人或家屬常常無法分辨正常的. 憂鬱情緒和 ..... 父親認為小珍做事不專心,回家後都在睡.
DS_IMG_196258} 長期收容數百名精神病患的宗教機構高雄龍發堂,最近爆發嚴重傳染病 ... 數百名精神病人背後,有一群不希望他們回家的家屬 ...
參考:大人,冤枉,我不要住精神病院)這句話把我塞住了,他把我心裡的愧疚從洞裡拉了 .... 我也必須說,政府給家屬、給照顧者的支持實在太少了。 .... 阿三哥回家路的「距離」是在:哥哥覺得沒有人能幫得了他,可以跟他一起承擔風險; ...
1.病人出院回家後,家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協助病人自行照顧自己,不要因為病人生病. 就特別保護他,處處代勞,這會使病人養成依賴懶惰的習慣,幫忙病人慢慢獨立自. 主才是最 ...
本研究以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為架構,探討家屬接受精神病人出院的意圖及其信念。以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及覺知行為控制等三個因素來瞭解及預測家屬接受病人出院的意圖。
2021年10月27日 — 家屬在尋求治療資源時,常常會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例如等待日間病房或護理之家的床位等,有時也需要等待家人改變心意,願意使用醫療資源。 志工C ...
2022年10月19日 — 根據《精神衛生法》第41條規定,當精神疾病嚴重的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者,其保護人應協助嚴重病人 ...
與家屬自己心理的調適、人際維持、社會支持. 也是相當重要的,除了靠自己照顧好身心健康,. 也能運用台灣既有的支持性團體,讓我們在有. 效幫助精神病人的路上不孤單。
常常我們必須面對的,是家屬不能理解為甚麼病人病情都這麼嚴重. 了,卻不能住院治療?為什麼病人這麼亂了,他都不清楚了,住院還要他同意? 我做父母的為什麼不能決定?都已經 ...
就算真離開家中,他如果自己又回家來,我又要趕他走,那這樣衝突不就會再發生? ... 有些對家人暴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從單純的病人身份,開始增加了家暴相對人或加害人的 ...
精神科住院費用精神病傷人精神科通報精神病刑責精神病患自主權精神病患處理被神經病騷擾精神病入院新版精神衛生法精神病列管 糞便潛血 正常18歲申請銀行戶口真人真事 醫生 小時 接回來 斷指
「巴金森病」非絕症,抗病之路不孤單,看其他病友和家屬在討論什麼?-YouTube
眼睛痠脹、視力模糊,葉黃素怎麼吃才有效?專家3招逆轉視力早衰!健康2.020181117(完整版).健康2.0•234Kviews·48:38·Gotocha...
7成家屬曾想輕生!失智照護壓力大「到這」可求助活動課程豐富通通免費
人上了年紀一旦失智,不只會忘記東西,還會產生多疑、猜忌、暴躁、日夜顛倒等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全台45歲以上有31...
別讓空氣清淨機濾心酸!毒理醫學專家教你:回家多做3件事,減少PM2.5毒害家人
photos放大顯示持之以恆的GSH食踐術有鑒於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再加上現代人飲食越吃越精緻,調味品、食品添加物、速食產品變...
請政府出來「分配資源」!誰該住榮總、誰該住台大,不該由「家屬哭訴」說了算
photos放大顯示照護燒燙傷是件漫漫長路。對患者、家屬、醫護人員而言都是場硬仗,而一次五百多位受害者的狀況更是前所未聞,...
老翁住院治胃病「假牙掉進肺裡」!家屬崩潰:死了還未取出-TVBS新聞
...直到逝世老翁仍有牙齒未能取出。(示意圖,非當事人/TVBS).中國江蘇省常州市一名85歲的孫姓老翁,今年3月因胃病入院 ...
被病人家屬拖行到流產,卻不能放假還要加班…20年韓國護理師揭過勞紀實
photos放大顯示2個世界陽光明媚的某個春日,為了上早班,我天一亮就出門。一如既往,有5位重症病人交給我照護,每個人的狀況...
醫院前車禍爭執莽男暴打老翁出人命家屬慟︰死得好冤枉(警方提供)-YouTube
出人命#車禍#暴打#身心障礙#死亡醫院前車禍爭執莽男暴打老翁出人命家屬慟︰死得好冤枉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
T老師信箱/同住家人確診已轉陰解隔離,帶新生寶寶回家怎麼做才安全?
一名正在月子中心的黃姓讀者來信「T老師信箱」,她詢問家中同住的妹妹日前確診,第4天已快篩轉為陰性;這位讀者將於5天後即...
入境檢疫3+4今上路!誰適用、何時快篩、外出限制10大QA一次看懂
入境檢疫今(6/15)起從7+7鬆綁為3+4,前3天居家檢疫,接著4天自主防疫,每週入境人數限額2.5萬人次。《健康2.0》整理常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