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果糖漿、代糖、糖精...有致癌風險的是這一種!你該認識的8種常見甜味劑
photos放大顯示
一道道美味料理再加入廚房中常見的糖、辛香料、冷凍或即時食品等,除讓餐點口味更豐富,更讓家人心中充滿溫暖;調味料能賦予食物多層次風味的原理是什麼?方便的即食和冷凍食品背後藏著哪些科學秘密?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灃食智庫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 柯文慶講座教授、國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 羅至佑副教授及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 陳彥卉助理教授,以「廚房裡的科學魔法」為主題,與民眾一起走入家中的廚房,探索糖、辛香料、冷凍與即時食品的科學魔法!讓人上癮的滋味–了解甜的秘密
過去科學研究指出,在酸甜苦辣鹹等味道中,甜味,是人天生就喜歡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上癮。柯文慶教授,從糖的發展與歷史、製程到常見的甜味劑,並進一步破解黑糖中丙烯醯胺的迷思。
碳水化合物V.s.醣V.s.糖
一開始,柯文慶教授首先定義碳水化合物、醣和糖。他指出: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顧名思義為碳和水結構,含碳、氫、氧,化學結構呈 (CH2O)n 的物質。
醣(saccharide):碳水化合物中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及多醣類之總稱,幾乎與碳水化合物同義。
糖:通常指①蔗糖工業製品之總稱,英文為sugar;②指醣類之個別名稱,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糖的發展歷史
柯文慶教授在講座也分享糖的發展史,「從糖的歷史中可發現,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不吃到糖,身體酵素也會將營養轉化為醣、供應身體使用。」他指出糖最早發現於一萬年前西班牙的壁畫中,其代表的甜味劑「蜂蜜」→「甘蔗」發現於西元前325年的印度→「甜菜」發展於1747年、約18世紀的德國→「甜菊」發現於1000年前的巴拉圭→「蔗糖」為甘蔗榨汁製成、發現於西元6-7世紀→「甜菊糖」於1971年在日本推出、為首次的代糖商品→「果糖」由澱粉轉化而成,於近50年的產品→市面常見的「糖精」,則是19世紀末的產品。
糖的製作過程
柯文慶教授也進一步的分享糖的製作過程。製糖的原料以白甘蔗(熱帶)、甜菜(寒帶)等蔗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為主,透過榨汁及沉澱、澄清等去雜質的精緻濃縮過程,最終製出蔗糖純度99%以上冰糖、砂糖等產品予消費者使用。該過程中亦會產生無法結晶的糖蜜,其蔗糖含量較低,但富含礦物質等其他營養成分。由於製糖過程繁瑣,考慮到人力、物力等成本,目前台灣多數糖廠進口原料糖,再透過煉糖方式進行製糖。這些原料糖透過洗糖、分蜜、溶解等精製過程,製成精製二砂或終蜜予消費者使用。其煉糖過程中的分蜜,須經過純化才能讓消費者使用,否則一般用於食材的發酵原料中。
常見的甜味劑
高果糖漿:亦稱果葡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葡萄糖異構糖漿,其運用層面廣泛。透過玉米澱粉及水解過程獲得葡萄糖後,再透過葡萄糖異構酶轉化,得到的果糖及葡萄糖混合物,即為高果糖漿。而透過果糖及葡萄糖的不同比例,則會產生不同的高果糖漿,可廣泛應用於不同產業,如:烘焙業、飲料業等。
代糖: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添加到須減少熱量的食物中,帶給糖尿病患者飲食上的便利性。代糖的代表為糖精及甜菊糖,兩者甜度約為蔗糖的300倍。
糖精:為人工合成。過去曾認為糖精未含有害健康的物質,但近年透過動物研究指出,確認糖精含有部分致癌物質,故各國有不一樣的添加規範,建議可透過食物標示作分辨。
阿斯巴甜:由1965 年美國 James M. Schlatter合成發現。阿斯巴甜結構為胺基酸,為蛋白質的甜味劑,並不是醣的甜味劑。
三氯蔗糖:透過蔗糖及人工修飾產生,由1976年英國Tate&Lyle公司與倫敦大學研製。
天然蛋白質甜味劑:Monellin:原產於非洲,蛋白質分子量約10,000,甜度約蔗糖1,500-3,000倍,於加熱、酸、鹼環境下不安定,室溫下放置一天甜味即降低;Thaumatin(索馬甜):西非原住民食用水果,蛋白質分子量約20,000,甜度約蔗糖750-1,600倍,味質佳,但對加熱、酸、鹼等安定性不佳,容易變質。
稀有糖:自然界中含量極少的糖類總稱,約50種。低負擔的砂糖代用品,代表如木糖醇(xylitol)、D-阿洛酮糖 (psicose; allu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等。
黑糖:為蔗糖、糖蜜加工製成。
黑糖中的丙烯醯胺是否對人體有影響?
正解:丙烯醯胺是自然產生的現象,為糖及胺基酸交互作用下產生,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但其含量極低,只要廠商生產時有遵守TFDA參考指標值,即可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photos放大顯示
一道道美味料理再加入廚房中常見的糖、辛香料、冷凍或即時食品等,除讓餐點口味更豐富,更讓家人心中充滿溫暖;調味料能賦予食物多層次風味的原理是什麼?方便的即食和冷凍食品背後藏著哪些科學秘密?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灃食智庫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 柯文慶講座教授、國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 羅至佑副教授及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 陳彥卉助理教授,以「廚房裡的科學魔法」為主題,與民眾一起走入家中的廚房,探索糖、辛香料、冷凍與即時食品的科學魔法!讓人上癮的滋味–了解甜的秘密
過去科學研究指出,在酸甜苦辣鹹等味道中,甜味,是人天生就喜歡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上癮。柯文慶教授,從糖的發展與歷史、製程到常見的甜味劑,並進一步破解黑糖中丙烯醯胺的迷思。
碳水化合物V.s.醣V.s.糖
一開始,柯文慶教授首先定義碳水化合物、醣和糖。他指出: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顧名思義為碳和水結構,含碳、氫、氧,化學結構呈 (CH2O)n 的物質。
醣(saccharide):碳水化合物中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及多醣類之總稱,幾乎與碳水化合物同義。
糖:通常指①蔗糖工業製品之總稱,英文為sugar;②指醣類之個別名稱,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糖的發展歷史
柯文慶教授在講座也分享糖的發展史,「從糖的歷史中可發現,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不吃到糖,身體酵素也會將營養轉化為醣、供應身體使用。」他指出糖最早發現於一萬年前西班牙的壁畫中,其代表的甜味劑「蜂蜜」→「甘蔗」發現於西元前325年的印度→「甜菜」發展於1747年、約18世紀的德國→「甜菊」發現於1000年前的巴拉圭→「蔗糖」為甘蔗榨汁製成、發現於西元6-7世紀→「甜菊糖」於1971年在日本推出、為首次的代糖商品→「果糖」由澱粉轉化而成,於近50年的產品→市面常見的「糖精」,則是19世紀末的產品。
糖的製作過程
柯文慶教授也進一步的分享糖的製作過程。製糖的原料以白甘蔗(熱帶)、甜菜(寒帶)等蔗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為主,透過榨汁及沉澱、澄清等去雜質的精緻濃縮過程,最終製出蔗糖純度99%以上冰糖、砂糖等產品予消費者使用。該過程中亦會產生無法結晶的糖蜜,其蔗糖含量較低,但富含礦物質等其他營養成分。由於製糖過程繁瑣,考慮到人力、物力等成本,目前台灣多數糖廠進口原料糖,再透過煉糖方式進行製糖。這些原料糖透過洗糖、分蜜、溶解等精製過程,製成精製二砂或終蜜予消費者使用。其煉糖過程中的分蜜,須經過純化才能讓消費者使用,否則一般用於食材的發酵原料中。
常見的甜味劑
高果糖漿:亦稱果葡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葡萄糖異構糖漿,其運用層面廣泛。透過玉米澱粉及水解過程獲得葡萄糖後,再透過葡萄糖異構酶轉化,得到的果糖及葡萄糖混合物,即為高果糖漿。而透過果糖及葡萄糖的不同比例,則會產生不同的高果糖漿,可廣泛應用於不同產業,如:烘焙業、飲料業等。
代糖: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添加到須減少熱量的食物中,帶給糖尿病患者飲食上的便利性。代糖的代表為糖精及甜菊糖,兩者甜度約為蔗糖的300倍。
糖精:為人工合成。過去曾認為糖精未含有害健康的物質,但近年透過動物研究指出,確認糖精含有部分致癌物質,故各國有不一樣的添加規範,建議可透過食物標示作分辨。
阿斯巴甜:由1965 年美國 James M. Schlatter合成發現。阿斯巴甜結構為胺基酸,為蛋白質的甜味劑,並不是醣的甜味劑。
三氯蔗糖:透過蔗糖及人工修飾產生,由1976年英國Tate&Lyle公司與倫敦大學研製。
天然蛋白質甜味劑:Monellin:原產於非洲,蛋白質分子量約10,000,甜度約蔗糖1,500-3,000倍,於加熱、酸、鹼環境下不安定,室溫下放置一天甜味即降低;Thaumatin(索馬甜):西非原住民食用水果,蛋白質分子量約20,000,甜度約蔗糖750-1,600倍,味質佳,但對加熱、酸、鹼等安定性不佳,容易變質。
稀有糖:自然界中含量極少的糖類總稱,約50種。低負擔的砂糖代用品,代表如木糖醇(xylitol)、D-阿洛酮糖 (psicose; allu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等。
黑糖:為蔗糖、糖蜜加工製成。
黑糖中的丙烯醯胺是否對人體有影響?
正解:丙烯醯胺是自然產生的現象,為糖及胺基酸交互作用下產生,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但其含量極低,只要廠商生產時有遵守TFDA參考指標值,即可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photos放大顯示
一道道美味料理再加入廚房中常見的糖、辛香料、冷凍或即時食品等,除讓餐點口味更豐富,更讓家人心中充滿溫暖;調味料能賦予食物多層次風味的原理是什麼?方便的即食和冷凍食品背後藏著哪些科學秘密?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灃食智庫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 柯文慶講座教授、國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 羅至佑副教授及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 陳彥卉助理教授,以「廚房裡的科學魔法」為主題,與民眾一起走入家中的廚房,探索糖、辛香料、冷凍與即時食品的科學魔法!讓人上癮的滋味–了解甜的秘密
過去科學研究指出,在酸甜苦辣鹹等味道中,甜味,是人天生就喜歡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上癮。柯文慶教授,從糖的發展與歷史、製程到常見的甜味劑,並進一步破解黑糖中丙烯醯胺的迷思。
碳水化合物V.s.醣V.s.糖
一開始,柯文慶教授首先定義碳水化合物、醣和糖。他指出: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顧名思義為碳和水結構,含碳、氫、氧,化學結構呈 (CH2O)n 的物質。
醣(saccharide):碳水化合物中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及多醣類之總稱,幾乎與碳水化合物同義。
糖:通常指①蔗糖工業製品之總稱,英文為sugar;②指醣類之個別名稱,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糖的發展歷史
柯文慶教授在講座也分享糖的發展史,「從糖的歷史中可發現,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不吃到糖,身體酵素也會將營養轉化為醣、供應身體使用。」他指出糖最早發現於一萬年前西班牙的壁畫中,其代表的甜味劑「蜂蜜」→「甘蔗」發現於西元前325年的印度→「甜菜」發展於1747年、約18世紀的德國→「甜菊」發現於1000年前的巴拉圭→「蔗糖」為甘蔗榨汁製成、發現於西元6-7世紀→「甜菊糖」於1971年在日本推出、為首次的代糖商品→「果糖」由澱粉轉化而成,於近50年的產品→市面常見的「糖精」,則是19世紀末的產品。
糖的製作過程
柯文慶教授也進一步的分享糖的製作過程。製糖的原料以白甘蔗(熱帶)、甜菜(寒帶)等蔗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為主,透過榨汁及沉澱、澄清等去雜質的精緻濃縮過程,最終製出蔗糖純度99%以上冰糖、砂糖等產品予消費者使用。該過程中亦會產生無法結晶的糖蜜,其蔗糖含量較低,但富含礦物質等其他營養成分。由於製糖過程繁瑣,考慮到人力、物力等成本,目前台灣多數糖廠進口原料糖,再透過煉糖方式進行製糖。這些原料糖透過洗糖、分蜜、溶解等精製過程,製成精製二砂或終蜜予消費者使用。其煉糖過程中的分蜜,須經過純化才能讓消費者使用,否則一般用於食材的發酵原料中。
常見的甜味劑
高果糖漿:亦稱果葡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葡萄糖異構糖漿,其運用層面廣泛。透過玉米澱粉及水解過程獲得葡萄糖後,再透過葡萄糖異構酶轉化,得到的果糖及葡萄糖混合物,即為高果糖漿。而透過果糖及葡萄糖的不同比例,則會產生不同的高果糖漿,可廣泛應用於不同產業,如:烘焙業、飲料業等。
代糖: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添加到須減少熱量的食物中,帶給糖尿病患者飲食上的便利性。代糖的代表為糖精及甜菊糖,兩者甜度約為蔗糖的300倍。
糖精:為人工合成。過去曾認為糖精未含有害健康的物質,但近年透過動物研究指出,確認糖精含有部分致癌物質,故各國有不一樣的添加規範,建議可透過食物標示作分辨。
阿斯巴甜:由1965 年美國 James M. Schlatter合成發現。阿斯巴甜結構為胺基酸,為蛋白質的甜味劑,並不是醣的甜味劑。
三氯蔗糖:透過蔗糖及人工修飾產生,由1976年英國Tate&Lyle公司與倫敦大學研製。
天然蛋白質甜味劑:Monellin:原產於非洲,蛋白質分子量約10,000,甜度約蔗糖1,500-3,000倍,於加熱、酸、鹼環境下不安定,室溫下放置一天甜味即降低;Thaumatin(索馬甜):西非原住民食用水果,蛋白質分子量約20,000,甜度約蔗糖750-1,600倍,味質佳,但對加熱、酸、鹼等安定性不佳,容易變質。
稀有糖:自然界中含量極少的糖類總稱,約50種。低負擔的砂糖代用品,代表如木糖醇(xylitol)、D-阿洛酮糖 (psicose; allu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等。
黑糖:為蔗糖、糖蜜加工製成。
黑糖中的丙烯醯胺是否對人體有影響?
正解:丙烯醯胺是自然產生的現象,為糖及胺基酸交互作用下產生,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但其含量極低,只要廠商生產時有遵守TFDA參考指標值,即可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高果糖漿:亦稱果葡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葡萄糖異構糖漿,其運用層面廣泛。 ... 代糖: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添加到須減少熱量的食物中,帶給糖尿病 ...
一道道美味料理再加入廚房中常見的糖、辛香料、冷凍或即時食品等,除讓餐點口味更豐富,更讓家人心中充滿溫暖;調味料能賦予食物多層次風味的 ...
但近來因意識到人工代糖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39%消費者開始覺得要避 ... 但羅漢果苷V大多數僅與其他代糖做搭配,很少當成單一甜味劑使用, ... 署對於可使用的代糖也都以正面表列列出,如阿斯巴甜、蔗糖素、糖精、醋 .... 食品史上的12月22日第一個人工甜味劑糖精的發現者誕生 · 食品裡過量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是 ...
糖與代糖的差異可以從價格、原料、功能性、營養熱量分辨:1、相同甜度比較下,代 ... 美國如何進行食品風險控制? .... 澱粉糖的用量與用途卻可與蔗糖匹敵,以澱粉為原料製作出的高果糖漿、 ... 直到近幾年仍無法找到明確的證據,證實糖精與人體致癌的關聯性,在2000 ... 食品添加物類別中的甜味劑就是俗稱的代糖!
甜味劑,也有稱作甘味劑、甘味料的,泛指食品賦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劑。 ... 代糖、糖替代品是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添加到需要減少熱量的食物中。 ... 以及糖精鈉鹽(Saccharin Sodium)、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potassium)等。 ... 人造甜味劑的群體,明顯的有較高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心血管腫瘤、代謝症候群等疾病風險。
豐年果糖用途海藻糖好處甜菊葉英文甜菊糖烘焙糖精鈉代糖有哪些赤藻糖醇營養成分玉米糖漿飲料粉薯粉料理日本太白粉 b肝疫苗屏東台灣醫界第66卷第8期答案茶苑訂位
減肥後皮膚鬆鬆垮垮,怎麼辦?你該認識「除皮手術」的風險、費用和哪類人適合
photos放大顯示有一些人在快速減重後,產生皮膚失去彈性、無法有效的收縮,因而形成過度鬆弛的皮膚,就像氣球吹飽洩氣後一樣...
呼吸錯誤容易過敏、腦霧甚至短命!醫提「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重要
你是習慣用鼻子呼吸還是嘴巴呼吸?醫師提醒,鼻子是人體天生的呼吸道,能夠幫助我們吸到更多氧氣,甚至能避免過敏原被吸入體...
專家防疫論壇/幼童染疫風險高該接種疫苗嗎?專家曝4大後遺症!
《TVBS》今(13)日舉辦【從清零到共存】專家防疫論壇,討論台灣的防疫挑戰,邀請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呂淳祺、史丹佛醫...
愛在疫起時/確診需緊急手術不用怕我們來了!花蓮慈濟團隊無懼風險,負壓手術房搶...
新冠肺炎肆虐,現在住院前都要先進行檢查,以免確診者住院造成其他同病房人感染,但如果確診者需要手術,怎麼辦?花蓮慈濟醫...
新冠痊癒後反彈,復陽沒症狀也會傳染!醫師擔心:可能是擴大社區感染的關鍵
新冠病毒感染後可能二次感染,甚至有長新冠問題,小朋友則可能出現重症MIS-C,顯示染疫後病毒可能影響全身,醫界最近更發現...
飛機座位坐哪裡才安全?「這處」減少接觸新冠病毒這樣做降低3成感染率
隨著各國逐步解封,出國旅遊也將恢復常態,不過你知道飛機座位也會影響新冠病毒傳播機率嗎?醫師表示,研究發現,容易和人有...
營養師曾經歷「結束,就沒事了」的憂鬱症人生...他發現:這7類食物降低憂鬱風險
photos放大顯示從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Williams)到韓國女子團體f(x)的雪莉,這幾年常聽到有名人因為憂鬱自殺而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