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卡住、抬不起來...這就是五十肩了嗎?復健科醫師:3招教你自我檢測
photos放大顯示
什麼是五十肩?西醫把「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住」的疾病,合成一個專有名詞「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原本做為活動用的肩部關節囊,不知為何縮成一團,且分泌出許多修補黏液,反而讓肩關節這個轉軸轉不動了,形成第一個典型症狀「角度受限」。因為沾黏,活動時會拉扯發炎組織,所以產生「活動疼痛」,同時,因為愈不動會黏愈緊,與其他肌肉、肌腱疾病不同的「睡眠壓痛」因此而生。
您可能聽過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俗名「五十肩」,這是個充滿歷史與文化的疾病。從古自今,不分中外,古人與外國人都觀察到五十肩有「好發在50歲上下」、「肩膀卡住」以及「會慢慢不痛」這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便依照各自所屬文化在意的觀點, 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取名。
日本重視年齡,看到患者都在50歲上下,取名「五十肩」,臺灣早期因受日本醫學影響甚深,沿用至今。中醫與歐美則從肩膀卡住,宛如被瞬間冷凍,卻又好像會隨著時間改善的特性, 中醫喚作「肩凝症」,歐美喚作「冰凍肩」或「凍結肩」。不管是凝或凍,都有從液體變成固體,那種瞬間停止,又隨著時間溶解的感覺。
中國大陸用語「肩周炎」則是從疾病別命名而來,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與西醫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一樣是個很貼切的用詞,明確指出五十肩就是肩膀發炎。若是常常兩岸三地跑的肩友,對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
我的肩痛是五十肩嗎?
五十肩因為名字多,很像籤桶裡放的都是同一張籤,總是容易被抽中。門診時,舉凡肩痛的患者,十之八九都說自己得了五十肩。然而,醫學上統計,每100個人之中,只有2至5個人真的是五十肩,換句話說, 有高達95%的人並不是五十肩。
醫療最難的是診斷,因為只有「對症」才能「下藥」,而人體結構交錯複雜,光是肩膀就有神經、血管、骨骼、肌腱、筋膜、肌肉等組成,病症可能是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肌腱炎、肌肉拉傷、不穩定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能問題根本不是肩部,而是頭或背部, 期望一般人能夠分辨這些,真的是太為難了。
但是,我們可以逆向回推,從五十肩的典型症狀來檢查自己是不是五十肩。舉例來說,當您因為年終大掃除、從事某種激烈運動、抱了好久不見的小孫子以後,產生肩部疼痛並強烈懷疑自己是五十肩時,可以透過以下3點自我檢視,判別罹患五十肩的機率:
一、年齡需大於40歲
如前所述,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這種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在一起的過程,不會因為一次、短期的肩部過度使用就產生,而是長期的、漸進式的發炎,最後因為黏在一起而產生了角度受限與疼痛的問題。這種病症與年齡有非常正向的相關性,宛如被造物主設定了定時器。除非是外傷或是其他疾病造成,不然肩膀都是原廠保固40年不會有沾黏,40歲以內的五十肩非常少見。
前文提及,古今中外的醫學專家針對此病症各自觀察、各自命名。發炎是古今中外醫學專家們的共識,但日本人以年齡做為區分,卻是非常獨樹一格的觀察。醫學教科書上清楚寫著「低於40歲以下,少見」, 雖然目前病因仍不清楚,但一般來說,除非是本身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心血管問題,或是外傷造成手臂長期無法活動,或是撞擊造成出血或發炎,40歲以下的肩部疼痛多半是其他周邊問題,如肌筋膜症候群、鈣化、夾擠症候群等,而非五十肩。40歲至60歲的肩痛在診斷時,也必須再納入五十肩的理學檢查。
二、角度受限,扳也扳不動
角度受限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手舉不上去」、「卡住」,日常表現是無法扣內衣、無法拉褲子,或是背部想抓癢時抓不到,得用「不求人」。有些人會以為這是因為肌肉太緊、太胖或天生就這樣,但理論上來說,人體的肩部結構設計是可以多面向、多角度活動的,以因應人類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以前可以,但是現在不行」的動作,其實都是關節出現問題的特徵。
除了日常活動上的不便,肩友也可以透過3個動作做為自我檢查的標準,若是3個動作中有2個怎樣都做不到,罹患五十肩的機率就相當高喔!
photos放大顯示
三、睡眠壓痛,休息不會好
睡眠壓痛應該是五十肩最惱人的症狀,也是它與肌肉等其他軟組織損傷時最大的不同。
五十肩是一種關節沾黏,疼痛的原因來自於沾黏,一旦保持不動,關節內就會黏得更緊,特別是夜間睡眠長達好幾個小時不動,一翻身往往痛醒。然而,肌肉等軟組織則是需要休息才會緩解。舉例來說,不小心騎車「犛田」,皮膚破了一大片,膝蓋部位好得最慢,因為蹲下、起立、走路都需要彎膝蓋,皮膚沒辦法好好修補,自然好得比較慢。
五十肩因為樹大招風,大家都把肩痛推給它,但是,每100個人裡只有2至5個是真的得到五十肩,嚴重到變成「頑固型五十肩」並需要肩關節囊擴張術的人,一萬個人也許都沒有一個。未來肩友若覺得肩部不適時,可以透過上述3個判斷標準,「年齡大於40歲」、「角度受限」、「睡眠壓痛」,先行自我檢測一番!
photos放大顯示
什麼是五十肩?西醫把「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住」的疾病,合成一個專有名詞「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原本做為活動用的肩部關節囊,不知為何縮成一團,且分泌出許多修補黏液,反而讓肩關節這個轉軸轉不動了,形成第一個典型症狀「角度受限」。因為沾黏,活動時會拉扯發炎組織,所以產生「活動疼痛」,同時,因為愈不動會黏愈緊,與其他肌肉、肌腱疾病不同的「睡眠壓痛」因此而生。
您可能聽過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俗名「五十肩」,這是個充滿歷史與文化的疾病。從古自今,不分中外,古人與外國人都觀察到五十肩有「好發在50歲上下」、「肩膀卡住」以及「會慢慢不痛」這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便依照各自所屬文化在意的觀點, 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取名。
日本重視年齡,看到患者都在50歲上下,取名「五十肩」,臺灣早期因受日本醫學影響甚深,沿用至今。中醫與歐美則從肩膀卡住,宛如被瞬間冷凍,卻又好像會隨著時間改善的特性, 中醫喚作「肩凝症」,歐美喚作「冰凍肩」或「凍結肩」。不管是凝或凍,都有從液體變成固體,那種瞬間停止,又隨著時間溶解的感覺。
中國大陸用語「肩周炎」則是從疾病別命名而來,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與西醫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一樣是個很貼切的用詞,明確指出五十肩就是肩膀發炎。若是常常兩岸三地跑的肩友,對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
我的肩痛是五十肩嗎?
五十肩因為名字多,很像籤桶裡放的都是同一張籤,總是容易被抽中。門診時,舉凡肩痛的患者,十之八九都說自己得了五十肩。然而,醫學上統計,每100個人之中,只有2至5個人真的是五十肩,換句話說, 有高達95%的人並不是五十肩。
醫療最難的是診斷,因為只有「對症」才能「下藥」,而人體結構交錯複雜,光是肩膀就有神經、血管、骨骼、肌腱、筋膜、肌肉等組成,病症可能是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肌腱炎、肌肉拉傷、不穩定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能問題根本不是肩部,而是頭或背部, 期望一般人能夠分辨這些,真的是太為難了。
但是,我們可以逆向回推,從五十肩的典型症狀來檢查自己是不是五十肩。舉例來說,當您因為年終大掃除、從事某種激烈運動、抱了好久不見的小孫子以後,產生肩部疼痛並強烈懷疑自己是五十肩時,可以透過以下3點自我檢視,判別罹患五十肩的機率:
一、年齡需大於40歲
如前所述,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這種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在一起的過程,不會因為一次、短期的肩部過度使用就產生,而是長期的、漸進式的發炎,最後因為黏在一起而產生了角度受限與疼痛的問題。這種病症與年齡有非常正向的相關性,宛如被造物主設定了定時器。除非是外傷或是其他疾病造成,不然肩膀都是原廠保固40年不會有沾黏,40歲以內的五十肩非常少見。
前文提及,古今中外的醫學專家針對此病症各自觀察、各自命名。發炎是古今中外醫學專家們的共識,但日本人以年齡做為區分,卻是非常獨樹一格的觀察。醫學教科書上清楚寫著「低於40歲以下,少見」, 雖然目前病因仍不清楚,但一般來說,除非是本身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心血管問題,或是外傷造成手臂長期無法活動,或是撞擊造成出血或發炎,40歲以下的肩部疼痛多半是其他周邊問題,如肌筋膜症候群、鈣化、夾擠症候群等,而非五十肩。40歲至60歲的肩痛在診斷時,也必須再納入五十肩的理學檢查。
二、角度受限,扳也扳不動
角度受限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手舉不上去」、「卡住」,日常表現是無法扣內衣、無法拉褲子,或是背部想抓癢時抓不到,得用「不求人」。有些人會以為這是因為肌肉太緊、太胖或天生就這樣,但理論上來說,人體的肩部結構設計是可以多面向、多角度活動的,以因應人類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以前可以,但是現在不行」的動作,其實都是關節出現問題的特徵。
除了日常活動上的不便,肩友也可以透過3個動作做為自我檢查的標準,若是3個動作中有2個怎樣都做不到,罹患五十肩的機率就相當高喔!
photos放大顯示
三、睡眠壓痛,休息不會好
睡眠壓痛應該是五十肩最惱人的症狀,也是它與肌肉等其他軟組織損傷時最大的不同。
五十肩是一種關節沾黏,疼痛的原因來自於沾黏,一旦保持不動,關節內就會黏得更緊,特別是夜間睡眠長達好幾個小時不動,一翻身往往痛醒。然而,肌肉等軟組織則是需要休息才會緩解。舉例來說,不小心騎車「犛田」,皮膚破了一大片,膝蓋部位好得最慢,因為蹲下、起立、走路都需要彎膝蓋,皮膚沒辦法好好修補,自然好得比較慢。
五十肩因為樹大招風,大家都把肩痛推給它,但是,每100個人裡只有2至5個是真的得到五十肩,嚴重到變成「頑固型五十肩」並需要肩關節囊擴張術的人,一萬個人也許都沒有一個。未來肩友若覺得肩部不適時,可以透過上述3個判斷標準,「年齡大於40歲」、「角度受限」、「睡眠壓痛」,先行自我檢測一番!
小心膝蓋很快就「卡住」 ...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偉勛也說,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建議,BMI .... 是不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1招自我檢測
國內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姜厚任醫師說明,顳顎關節障礙常被現代人所忽略,因此前來求診的病患 ... 平日可靠小技巧自我檢測:. 當緊咬牙齒時,顎顏面或耳朵前方是否疼痛? 張口活動或打哈欠時,是否有明顯「卡卡」聲響或卡住的感覺?
內容刊登於巨報1319期六版101/12/17~101/12/24手指卡卡板機指作祟記者/王薏茹 ... 主治醫師葉書銘,本週分享會讓人手指卡卡的「板機指」案例,還會教你DIY檢測 ... 歲小芹,準備端起茶杯喝茶時,發現右手大拇指彎曲時卡住,且有疼痛感,姐妹們 ...
從古自今,不分中外,古人與外國人都觀察到五十肩有「好發在50歲上下」、「肩膀卡住」以及「會慢慢不痛」這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便依照各自所屬 ...
肩夾擠症候群看哪一科媽媽手護腕板機指中醫針灸中指關節卡卡五十肩肩夾擠症候群如何自救睡醒手指卡卡手腕挫傷大拇指肌腱炎手腕痛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票房杏仁助孕北醫醫學系面試ptt
速效緩解足底筋膜炎,秘訣竟是「穿高跟鞋」!骨科醫師告訴你:足底筋膜炎該如何治療
photos放大顯示足底筋膜炎是覆蓋足底肌肉群的中央筋膜出了問題。至於是什麼原因所引發,目前醫界並沒有找出明確的主因,主要...
眼睛乾又痠...藥妝店超夯的「熱敷眼罩」怎麼挑、怎麼用最好?眼科醫師一次解答
photos放大顯示來源:dreamstime眼睛好乾、好痠澀?現代人經常使用電腦和手機、工作時間長,多數人在不知不覺中已被乾眼症悄...
每天趴睡10分鐘,刺激腸蠕動!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輕鬆5招,告別便秘
photos放大顯示輕鬆5招,告別便秘每天固定排便,肚子輕輕鬆鬆,身體自然沒有負擔! 上了年紀的人容易便祕。根據統計,在老年...
發作症狀類似痛風...「假性痛風」是急性關節炎!新陳代謝科醫師告訴你:兩個差在哪?
photos放大顯示阿公坐在輪椅上,被孫子推著進診間,看著他一臉愁容,右腳盤在左大腿上,將右腳掌懸在半空中,雖然還沒看到病...
魚肚便當翻開來滿滿都是蟲》生魚片吃下肚,胃壁爬滿「海獸胃線蟲」...醫師怎麼說?
謠言這樣說:來點食材類的謠言,但今天放假,不想廢話太多~直接來看這則「吃生魚片會有海獸胃線蟲附著胃壁」的謠言!「緊急...
神經科醫生中風、心臟科醫生心肌梗塞...台大醫師的告白:不是我不喜歡做到退休,...
photos放大顯示身兼多職的醫師,我為什麼不會覺得累?我是個上班族,大多數醫師也是。在大醫院任職期間,我總是看到病房裡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