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跟著走
  • 找診所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找資訊
    • 2021-01-28 每日頭條
    • 2021-01-27 每日頭條
    • 2021-01-26 每日頭條
    • 2021-01-25 每日頭條
    • 2021-01-24 每日頭條
    • 2021-01-23 每日頭條
    • 2021-01-22 每日頭條

下背痛分2種,沒處理竟恐讓你骨鬆、關節變形!醫師教你:從「休息」判斷是哪種

  •   新聞
  • 投稿作者
  • 詩煙

關節背痛醫師變形 文章 參考資訊

下背痛分2種,沒處理竟恐讓你骨鬆、關節變形!醫師教你:從「休息」判斷是哪種

photos放大顯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

下背痛有2種:機械性、發炎性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

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20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40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

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

發炎性背痛有哪些?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

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

1.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20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

2.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3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下背痛分2種,沒處理竟恐讓你骨鬆、關節變形!醫師教你:從「休息」判斷是哪種

photos放大顯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

下背痛有2種:機械性、發炎性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

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20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40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

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

發炎性背痛有哪些?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

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

1.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20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

2.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3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1 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0年11月28日 — 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 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 ...
#2 【醫師聊天室】讓關節腫痛、變形的自體免疫關節炎
邱瑩明醫師:以僵直性脊椎炎而言,除了下背痛之外,最常見共病像是眼睛,它會引起眼睛的發炎,我們稱之為虹彩 ...
#3 下背痛分2種,沒處理竟恐讓你骨鬆、關節變形!醫師教你:從 ...
2020年11月30日 — 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 下背痛有2種:機械性、發炎性.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 ...
#4 下背痛分2種,沒處理竟恐讓你骨鬆、關節變形 ...
2020年11月30日 —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 ...
#5 【長期背痛、愈休息愈不舒服?】風濕科醫師指出:「發炎性背 ...
2020年12月2日 —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絕 ... 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
#6 你有下背痛的困擾嗎?
常見急性下背痛的原因有姿勢不良、背部拉傷、外傷骨折脫位、肌肉筋膜症候群、骨髓 ... 物、久坐;(四)X光上的變化如脊椎變形、不穩定腰椎狹窄、脊椎關節病變。 一般背痛的診斷,醫師都會先排除一些內臟的問題,例如:泌尿系統結石的問題、 ...
#7 男大生長期喊背痛僵直性脊椎炎作祟
2020年5月5日 — 上大學後,背痛情況更加嚴重,腳後跟也出現腫脹疼痛,他以為是久站使然。 ... 蔡世滋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症狀外,罹患虹彩炎、 ... 可能逐漸黏連,從腰椎、胸椎到頸椎,身體變形,外觀呈現如同「問號」般。
#8 免役男輕忽下背痛脊椎變形痛到只能側睡
2020年11月27日 — 免役男輕忽下背痛脊椎變形痛到只能側睡| 2020/11/27. ... 就醫檢查後才驚覺,原本的脊椎與髖骨已經沾黏變形,經會診骨科醫師安排人工關節後才 ...
#9 該看哪一科
神經外科:腦瘤、顱內出血、多汗症、疼痛痠麻、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肩頸痠痛、脊椎滑脫、脊椎腫瘤、脊髓骨與頸椎外傷、腰椎骨折。 7.骨科:骨折脫臼、關節 ...


起床時腰痛關節紅腫癢腰椎小面關節鎖住乾癬 關節炎 藥物薦髂關節注射 費用手指關節緊繃睡醒手指關節僵硬小拇指關節腫起來膝蓋痛看哪科腰 受傷 可以做的運動

精神科醫師:多數人都搞錯!失眠的兇手不是「腦神經衰弱」,而是... 醫師
5 年前

精神科醫師:多數人都搞錯!失眠的兇手不是「腦神經衰弱」,而是...

photos放大顯示「神經衰弱」是一個經常聽到的名詞,剛開始是因為失眠的民眾經常會容易覺得疲倦,認為一定是腦神經衰弱的緣故...

寶寶喝什麼水最健康? 兒科醫師不藏私解答 醫師
2 年前

寶寶喝什麼水最健康?兒科醫師不藏私解答

  相信爸媽有了小寶貝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連串生活照護的問題,其中,寶包的泡奶用水、清洗奶瓶的水等等,到底該用什麼水...

趙薇喝地瓜湯、紅棗湯甩掉12kg?醫師:喝湯減肥小心更飢渴 醫師
2 年前

趙薇喝地瓜湯、紅棗湯甩掉12kg?醫師:喝湯減肥小心更飢渴

女明星都喜歡被稱讚:「瘦的更有仙氣了」!日前媒體披露,大陸女明星趙薇,為了上節目在鏡頭前好看,1個月內透過喝湯如紅棗...

樂閱讀/感冒不能吃冰? 有請醫師來解答 醫師
6 年前

樂閱讀/感冒不能吃冰? 有請醫師來解答

photos放大顯示傳統觀念中,大家對冰這種東西都沒什麼好印象。有人說吃太多冰容易感冒;有人說感冒不能吃冰,否則病情會惡化...

免疫力太強,反而會生病!第一名風濕免疫科醫師:破除「提高免疫力」2大迷思 醫師
3 年前

免疫力太強,反而會生病!第一名風濕免疫科醫師:破除「提高免疫力」2大迷思

photos放大顯示攝影:陳兆瑜「吃出超強抵抗力」、「自然提升人體免疫力」、「讓免疫力不再下降」,坊間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廣...

小朋友發燒又不肯「塞屁股」怎麼辦?聰明的醫師會這樣做.... 醫師
6 年前

小朋友發燒又不肯「塞屁股」怎麼辦?聰明的醫師會這樣做....

photos放大顯示救命病棟8760時-現在的小朋友都很聰明!這絕對是小朋友生命中最難抉擇的時刻之一!江江醫師:所以他們都會考...

酗酒醫師背後的辛酸:醫療糾紛、過勞...救人醫師想自殺! 醫師
4 年前

酗酒醫師背後的辛酸:醫療糾紛、過勞...救人醫師想自殺!

photos放大顯示前些日子有位外科的老同事接連遭遇幾件相當無理的醫療糾紛,讓他變得非常消沉,幾乎每天都能在他呼吸中聞到酒...

大量流汗後沒立刻補充水分,小心引起私處發炎!皮膚科醫師:夏日5招私密處保養法 醫師
3 年前

大量流汗後沒立刻補充水分,小心引起私處發炎!皮膚科醫師:夏日5招私密處保養法

photos放大顯示曾有品牌針對台北東區街頭男性進行市場調查,詢問男性夏日最在意女性的小細節,其中有七成男性表示對於女性的...

名醫開講》許重義醫師 教你遠離腦中風 醫師
7 年前

名醫開講》許重義醫師教你遠離腦中風

   腦中風為台灣地區五十歲以上中老年人常見致命疾病之一,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失常的疾病。近年來,...

胸罩不是不臭就可以繼續穿!小心「3大噁菌」讓你的胸部生病...醫師:出現「這5種情況」就該換了 醫師
3 個月前

胸罩不是不臭就可以繼續穿!小心「3大噁菌」讓你的胸部生病...醫師:出現「這5種...

photos放大顯示那天一名女主管,請教內衣怎麼清洗,我才想起:對吼!我當告知大家胸罩乾淨的重要性。我在臨床,曾經遇過一位...

移動式導航CT 脊椎變形退化新利器 變形
9 年前

移動式導航CT脊椎變形退化新利器

   台灣職棒興農牛日前與Lamigo桃猿兩場連戰,31歲的鄭達鴻全程蹲捕17局,大喊吃不消。他說道,賽後隔日一覺醒來,還是感...

高中生背痛難熬 原來是皮蛇上身惹禍 背痛
4 年前

高中生背痛難熬原來是皮蛇上身惹禍

  一位17歲高中生,近日突然覺得背部疼痛,以為是自己長時間念書坐姿不良造成,不以為意,這兩天又摸到背上有許多疹子,且...


全台健保診所查詢

最新文章

「終於輪到我了,我是一個癌症的患者。」知名泌尿科醫師罹癌後體悟:歷經麻醉、切片...才意識到「生病」是如此痛苦
「終於輪到我了,我是一個癌症的患者。」知名泌尿科醫師罹癌後體悟:歷經麻醉、切片...才意識到「生病」是如此痛苦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女生長鬍子是美女?小心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上門!營養師建議:避開太甜的水果,和這種「糊化」食物
女生長鬍子是美女?小心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上門!營養師建議:避開太甜的水果,和這種「糊化」食物
台灣抗疫大突破》薄荷、靈芝...古老中草藥是「疫情救命藥」?中研院靠「這方法」找出五款抗新冠潛力藥物
台灣抗疫大突破》薄荷、靈芝...古老中草藥是「疫情救命藥」?中研院靠「這方法」找出五款抗新冠潛力藥物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增加速度比男性還快!中研院帶你看關鍵差異+外在致癌因子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增加速度比男性還快!中研院帶你看關鍵差異+外在致癌因子
為什麼去減肥門診,瘦身反而容易失敗?專家:沒搞懂減肥「6大錯誤心理」,吃再少也瘦不了
為什麼去減肥門診,瘦身反而容易失敗?專家:沒搞懂減肥「6大錯誤心理」,吃再少也瘦不了
沒感冒也喉嚨有痰?原來是身體太「濕」了!中醫師教你自製「超簡單乾荷茶」化痰祛淤
沒感冒也喉嚨有痰?原來是身體太「濕」了!中醫師教你自製「超簡單乾荷茶」化痰祛淤
「女生那樣請客,男生都覺得妳很可怕!」50歲鄧惠文:為何當小女生時請客被嫌棄,成了大姐卻可以盡情買單
「女生那樣請客,男生都覺得妳很可怕!」50歲鄧惠文:為何當小女生時請客被嫌棄,成了大姐卻可以盡情買單
40歲後的腰痛、小腹凸,恐是「內臟下垂」害的!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坐著動」幫內臟歸位 贊助
40歲後的腰痛、小腹凸,恐是「內臟下垂」害的!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坐著動」幫內臟歸位 贊助
請政治家拿出良心,不要亂喊封城!面對台灣下個挑戰「返鄉過年」,姜冠宇醫師:「2件事」減少感染風險
請政治家拿出良心,不要亂喊封城!面對台灣下個挑戰「返鄉過年」,姜冠宇醫師:「2件事」減少感染風險

健康影音

健康跟著走
© 2020 健康跟著走.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